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2020-09-22 08:11邴芳
价值工程 2020年26期

摘要: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内生性”增长的关键,是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长远脱贫的角度,通过深入分析现有扶贫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就是形成扶贫产业链,走出政府扶持的襁褓,坚持市场思维,发挥“看不见的手”的重要作用。

關键词:扶贫产业;乡村产业;长远脱贫;路径

Abstract: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endogenous" growth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blood transfusion" to "blood-making"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important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es to rural industries is to form a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chain, step out of the infancy of government support, adhere to market thinking, and give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rket.

0  引言

贫困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长期以来,中国的大规模减贫为全球的减贫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外众多扶贫实践表明,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内生性”增长的关键,是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型的重要途径[1]。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出台多项综合举措,助力各地扶贫产业发展。2019年,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和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快速发展,带贫益贫机制初步建立,超过70%的脱贫户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相当多的贫困地区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将当地资源禀赋转化为脱贫财富,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但仍存在部分地方扶贫产业跟风发展、贫困群众受益不明显、简单发钱发物等短视发展现象。

1  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弊端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地和深入,扶贫产业在贫困地区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产业扶贫不仅要“拔穷根”,还要推动产业发展质、效双提升,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助力贫困户脱贫又致富。但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扶贫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收益不明显等问题。

1.1 偏离实际的“盲目跟风”发展模式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和乡村振兴的实施,贫困地区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之后,各地更是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核桃、苹果、樱桃等,有的地方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小杂粮,动辄就是几百亩数千亩,还有的地方通过学习其它贫困地区的脱贫经验认为某个产业有市场“钱”景,也立马跟着发展,将这些经验直接“移植”到当地[2],但由于前期未做充分调研,加之后期管护不到位或者项目“水土不服”等原因,相当一部分直接复制的扶贫产业未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仅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还挫伤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的地方虽然“移植”成功,但是规模化发展后的同质化竞争也会出现价跌伤农等风险。

1.2 “一分了之”、“一股了之”的“理财式”发展模式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相关部门主导的就是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政策具体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地方也是把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入股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但有的地方却出现“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变异运行,如部分行政村将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合作社或大户入股到企业,再由这企业按入股资金额的6-10%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固定分红,贫困户不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仅在约定分红期间内获得固定分红,脱贫攻坚期后无接续扶持措施的这种大户增收、特困户带不动的情况[3]。在这种产业扶贫模式下,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不但没有走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观念落后的困境,获得资金的大户和企业也未能培育扶持责任,大户得发展而贫困群众受益少的“理财式”扶贫最终不能实现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政策目标。

1.3 简单发钱发物的“输血式”发展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但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抓手,直接将产业扶贫资金用于购买牛、羊、鸡等直接发给贫困户,贫困户养好则卖钱“脱贫”,养不好就再想办法,这种简单发钱发物的模式不仅增加了当年脱贫、次年返贫的风险,也使得“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产业扶贫的持续发展后劲仍存在不足。

2  乡村产业壮大中存在的几个困境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当前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發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而发展乡村产业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一是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由于现有的乡村产业发展大多依靠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仍未形成,下乡的高成本和低收益导致了社会资本下乡的动力不足;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现有的农产品大多以初级加工为主,未能很好的利用现代科技将特色产品做到精深加工,也未能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现有的乡村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与散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等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亟待解决[4]。

3  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通过五年的脱贫攻坚行动,资金、技术等因素不再是群众发展产业的最大障碍,而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唯有在产业链上破题,尤其站在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坐标下看,更需延长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链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培育,把乡村产业做深做强。

3.1 统筹协调区域内产业布局,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在贫困地区建成“县一级有龙头企业,乡镇一级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在区域范围内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也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抓手。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群众依靠这种产业模式不仅能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也能学习技术和经验,在乡村振兴阶段进一步提升自身抗返贫的风险。

3.2 提升现有产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是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具体表现为产品从原来的种植或加工过程中的初始投入到产品加工或流通至市场销售环节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产品价值增加[5]。产业链运行过程中主体要素通过动力要素的引导和信号提示将价值转移至客体要素,支撑要素起着优化和保障作用。这些要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共有性,是产品链、供需链、技术链、价值链和空间链所共有的要素;②相对独立性,在各子链条运行过程中相互独立的完成其特定的功能,即各要素之间不相互包含;③不可替代性,这些要素在实现产业链整体功能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当前,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起来的扶贫产业在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销售等环节都存在短板,而将现有的扶贫产业转型为乡村产业就必须经过产品深加工、市场包装等一系列后续附加值提升的流程,因此,提升现有产业的价值链是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图1)

正向价值传导和逆向信息反馈的过程就是产业链运行的本质,即产业链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价值的形成与分配贯穿于产业链运行的始终,从而形成了产业链的价值“微笑”曲线[7]。“微笑”曲线将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两端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处于价值的高效区,中间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处于价值的低效区。

3.3 拓宽各类要素投入渠道,为科技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在乡村振兴红利的影响下,相关部门应该大力优化人才环境。重点关注并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的问题,要积极拓宽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对科技人才发展的资金投入,为科技人才培养创造条件[6]。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带动更多外出群众回乡参与或主导扶贫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作用,培育、打造更多真正能“造血”的扶贫产业,也能将培育好的扶贫产业成功转型为乡村产业。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2]汪洋.产业发展不能跟风赶浪[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6(01).

[3]张梅.江苏省苏北地区扶贫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4]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7).

[5]谷永芬,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

[6]扶贫产业纠偏提质.中国人民大学扶贫研究院,2020.

[7]邴芳.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运营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