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上班族”:只为给患儿留个“门”

2020-09-22 17:58
新传奇 2020年35期
关键词:医学中心胸外科上班族

20世纪60年代,丁文祥带着一支敢闯敢拼的儿科队伍创建了我国小儿心胸外科,从研制国产设备到开发新技术,他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让很多面临停摆危险的生命得以延续。如今,91岁的他仍坚守一线,为孩子守护“生命之门”。

当你90岁时,会做些什么?一位老人用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穿上白大褂,治病、救人!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医师、91岁高龄的丁文祥荣获2020年“最美医生”称号。

投身“不显眼”的小儿外科

生于安徽宿县的丁文祥起初并不热衷医学。18岁时,他遵从父愿,放弃喜爱的理工科,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医科。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成为广慈医院(现为瑞金医院)的外科医生。

当时,小儿外科并不受重视,年轻气盛的外科医生们向往更高难度的成人复杂外科手术,而当时小儿外科只能进行打石膏、治阑尾炎之类的“小手术”。但丁文祥认为,小儿外科的空白,意味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于是,丁文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坚克难。当时没有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儿病情严重,他就睡在患儿身边,日夜守护。无论周末、假期还是深夜,只要医院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就赶来。

1958年,丁文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明了一种空气灌肠器的疗法,让90%肠套叠患者避免开腹手术。

在小儿外科领域小有建树后,丁文祥又将目光投向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1963年,经院系调整,他从瑞金医院转至新华医院工作,全力投入小儿心胸外科发展。

“跑”出我国首台小儿人工心肺机

“1975年,丁教授为我做了首例在體外循环下完成的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在那个存活率超低的年代,我的手术成功了,是丁教授创造了奇迹。”一则患者的留言让人感慨不已。

1974年,丁文祥在新华医院组建我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6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教授刘锦纷回忆,当时开展心脏手术是大事,甚至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医生上台前要吃一顿饱饭,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台。更难的是,医疗设备不能满足所需。一心想追赶国际小儿心脏外科的丁文祥很坚定,自主研发!他将目光投向了上海电表厂,一支6人攻关小组随即成立。刘锦纷还记得,他到科室报到的那个下午,便跟着丁文祥走进了上海电表厂的车间。

从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到测性能……“医院工厂两头跑”的生活“跑”出了我国首台小儿人工心肺机。也因此,丁文祥团队得以为一个出生18个月的幼儿进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开创国内婴幼儿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先河。“没有器械就研究器械,没有技术就钻研技术。”刘锦纷说,丁老正是凭这股子韧劲,闯出了小儿心外领域的一片天地。

此后,丁文祥再度领衔小儿心胸外科向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发起进攻,与复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上海市肺科医院一起踏上了研制“人工肺”的征程。由丁文祥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基本条件,被同行称为“丁氏”器械。

功成名就后仍舍不得离开他爱的孩子

如今,丁文祥所在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婴幼儿与儿童心脏诊治中心之一,心胸外科手术例数上升至3000例/年,保持全球儿童专科医院之首。其中,小于1岁的婴幼儿和复杂性先心病比例超过55%,总体成功率为98%,居国内领先地位。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家儿童专科医院的诞生,也与丁文祥有关。1988年,世界健康基金会提出,在上海合作建立一家高标准、现代化的儿童专科医院,与其交流频繁的丁文祥成为领头人。10年后,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式开诊。

放眼世界,为中国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赢得机遇,始终是丁文祥所坚持的。正因此,他更愿意将从医心得与后辈分享。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大楼的顶楼,每周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晨会,丁文祥团队的后辈齐聚于此,听他讲医术、说医德。

对于患儿,丁文祥依旧放不下。每周五上午,他都会出现在心胸外科诊室里。他说:“人还在,就要给他们留个‘门。”

(《文汇报》2020.8.20)

猜你喜欢
医学中心胸外科上班族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JMC:创新机制,联动招商合力助“西兴”
摩登上班族
上班族
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的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在华医疗绿色通道开通
上班族的小确幸
上班族的烦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