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墙绘文化的70年历史变迁

2020-09-22 23:37顾意
大陆桥视野·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摘 要:农村墙绘是农村社会生活和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价值观念形成和信息文化传播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透视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农村墙绘文化的嬗变密码,梳理出乡村文化建设中主体关系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表达,并对墙绘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出构想。

关键词:农村墙绘文化;历史变迁

农村墙绘是指以农村乡间小道两边、道路交汇处的墙面为载体的一种宣传方式,具有信息传播、文化教化等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墙绘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乡村振兴发展时期等五个阶段的发展,其嬗变轨迹主要体现在主体关系的变化和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上。

一、墙绘文化的历史变迁:主体关系变化

主体一般是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墙绘文化主要是政府、商家、农民多主体以及主体关系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单向服务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村墙绘宣传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时期,政府是墙绘作品创作的主体,墙绘以宣传国家政策为主,且完全服务于政府的管理需求。这种单向服务的墙绘文化,强调的是墙绘的受众群体——农民的绝对服从,将墙绘文化的政治功能发挥到极致,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当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时局、团结人心的重要作用。但在1958—1976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单向服务于政府的墙绘文化加剧了政府对农民的宣传力度,由于没有科学理性的指引,农民也投入到狂热的政治运动中。

(二)趋向互动阶段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全面转入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农村的政策也向市场化过渡,以支农惠农为核心,长期受束缚的农村商品经济得到解放。同时,农村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墙绘制作成本又低,且带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功能,商业广告主一度成为墙绘开发的主体,以商业宣传为主要目的,墙绘文化的单向服务政府的阶段发生了转变,进入到双向互动阶段。当时,商业广告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如“要想走上致富路,赶紧淘宝开个铺”、中国电信“谁先装宽带,谁先奔小康”。这些墙绘内容进一步改善了受众对于商品的品牌印象和消费心理,电视、摩托车、洗衣机等商品在农村的销售量明显增多,墙绘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墙绘的政治功能大大削弱,墙绘作为商业广告载体的利益价值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的监管,新的市场标准规范尚未确立,以商家主导的双向互动很快出现了弊端。墙绘广告数量多、密度大,质量良莠不齐;诈骗广告、虚假广告遍地开花;地段好的墙面常常出现多家广告抢占的现象,商家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农村墙绘传播环境持续恶化,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利益。

(三)深度协作阶段

建设美丽乡村,除了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农民的主动参与,即赋予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地位,催生农民“内生活力”。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墙绘文化的内涵,使之走出单向服务于政府的困境,体现出政府与农民的文化互动。

21世纪以来,农村墙绘继续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且形式更丰富、效果更好。在一些少数民族村,农民将党的理论用民族语言表达出来,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编进山歌小调绘制到墙上,真正做到在农民心中落地生根。深度协作阶段的墙绘沟通功能更强,一方面引导农民按政策精神办事,提高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让农民有效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甚至有效监督政府工作。

二、墙绘文化的表达模式:意识形态的差异表达

纽马克指出,“意识形态是某一国家或集体里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是它的具体体现。”墙绘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支配。通过墙绘文化的变迁,可以观察到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表达也呈现出差异化。

(一)革命模式

改革开放前农村墙绘充满革命色彩,以政治价值为导向,主宰着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一边是阶级革命,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抵制资本主义腐败现象,清除封建残余势力。一边则是土地和农民。

(二)启蒙模式

启蒙模式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掀起的思想启蒙,其首要任务就是将人们从极左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回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正确道路上来。改革开放之后,墙绘的内容涉及社会和谐、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生育政策等诸多领域,高频词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科学发展”等。启蒙模式下,墙绘文化实现了从以政治价值为主导向文化教化功能的过渡,使得人们在欣赏墙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多元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前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中国社会传统的一元价值格局,意识形态呈多元化态势发展。各地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推动着新时期农村墙绘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以浙江横溪坞村为例,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穿村而过的公路旁,共产党员们带头与村民们一起利用回收的电子垃圾制作了一片文化创意墙,向过往行人宣传环保理念。“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美丽环境也带来了“美丽经济”。这些创意墙绘唤醒了农民内心深处对家园、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了自主建設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三、墙绘文化演变的未来趋向

(一)承载“乡愁”的价值功能日趋凸显

乡愁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建设最美乡村强调要“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愁”。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墙绘也将留下“乡愁”的烙印。一方面,在未来的墙绘创作中将更多地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尤其是带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让农民可以找到文化归属感和立足点。另一方面,将墙绘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文化建设统一规划。新时代农村墙绘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展现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能够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唤醒人们对于乡情的记忆。墙绘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新时代农村的特色名片。

(二)激活内生动力的互动功能进一步彰显

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中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农民群众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因此,新农村墙绘必然会以激活农民内生活力为出发点。一方面,要壮大墙绘建设队伍,发掘农民艺术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未来墙绘的文化表达将完成从传统的教导、命令式宣传到互动式宣传的重大转变,更注重人文关怀的抒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省级重点项目“新中国70年农村墙绘文化嬗变研究”,项目编号:201911117044Z。】

(作者简介:顾意,扬州大学本科在读,文学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华文.乡村建设的美丽之道[J].环境经济,2018,(Z2):134-136.

[2]黄立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价值趋向——从“温饱”到“幸福”的演进逻辑[J].理论月刊,2019,(02):5-11.

[3]黄永林.新中国70年我国农村文化的历史变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21-34.

[4]孙正甲.政治文化模式分析[J].理论探讨,1990,(04):104-109.

[5]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09):9-15.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耕牛和农民
寒露
农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