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心 邢多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沈一198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2010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作物研究室,从事花生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江苏及周边地区的花生种植户及加工企业。
作为“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沈一刚下乡做志愿服务时,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验室里,不管你的科研能力有多强,到了田间地头,都需要有重新学习的心态。
沈一博士阶段的专业是遗传育种,同行的志愿者中,没有一个人是学病虫害专业的。一次,他在泰兴给农民做培训,自认为PPT做得漂亮,传授的知识丰富,讲座很精彩,结果讲座一结束,一个农民冲上台,手里拿着一株他从田里拔来的病株(生病了的花生苗),问沈一:“这花生苗好好的怎么死了?得了什么病?怎么防治?”
沈一仔细察看了病株,认得出是什么病,但真不知道怎么防治。当场,他就忙着翻阅起资料来,对照书中的介绍,再教给农民。但沈一心里也没有底,因为选药、用药是不能瞎说的。他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只能说“好像是”“建议用”,不敢板上钉钉下结论,生怕办错事。直到服务了五六年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现在他见到病株,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缺水、缺肥,还是出现了典型病症,然后迅速、果断地给出建议。
农业科技青年要求真本事、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在实践中不断筑实理论根基,越早接触乡村一线越好。听说共青团江苏省委在全省组织开展“新农菁英”就业见习计划,帮助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参与涉农就业见习与农业创业实践,引导他们了解农村、振兴乡村,沈一觉得特别好。
沈一的学弟周小涵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大四时参加了“新农菁英”就业见习计划,进入常州市枫华牧业有限公司从事畜牧兽医技术员工作,见习期为30天。
这家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现代化的种猪育种企业,拥有国家核心育种场。周小涵分不同阶段见习于种猪保育、产房及配验三个部门,这些工作大多数都由高科技代替人工完成,少数需要人力辅助。
动物养殖生理期精确到“天”和动物管理精确到“只”的把控,让周小涵对高科技养殖首次有了不同的感受。“在企业看到并操作到原本只能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越发觉得‘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周小涵说。他原本没有打算考研,但是这次见习结束后,他决定继续深造,目前已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沈一的学妹陈萍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校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是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螟生长发育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参加“新农菁英”就业见习后,她来到江宁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向农民宣传防虫害知识,跟着学长学姐在田间实地考察,并对南京本地常发害虫进行监测与防治。
见习期间,陈萍参加了植保站举办的2018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技推广人才培训班,有幸到浙江安吉参观农业基地。虽然见习仅有23天,却让陈萍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她说:“我在学校研究的植物保护技术,不再仅存在于纸上,而是进入田间地头,依靠这些技术可以种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我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动力。”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以前农民种植花生的规模小,人工就可以完成收获作业。现在种植大户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人工劳动满足不了需求,机械设备就出现了。
花生生产机械包括从耕地到收获的一整套田间作业机械。农民碰到这方面的问题,也来咨询“青禾”志愿者。这对志愿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光靠自学不能解决问题了,怎么办?
他们想到了整合资源,向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专家们请教,请专家去生产一线调试机器、优化机型,为农户提供适配的机械设备。志愿者们也要在现场学习,目的是在平时育种的时候,就要注意选育出来的花生品种符合农机和农艺融合的要求,如花生株型和高度、花生结荚的深浅、果针的韧性等各方面的表现,要与机械相配套、相适应。
以花生果针的韧性为例。花生收获的时候,拔出花生苗,就会带出一串一串的花生,连接花生苗和花生的就是果针。育种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果针的韧性:太过于脆弱,机械设备收获时,花生就容易脱落;太过于强韧,又不易将花生从果针上摘下来。韧性要在一个合适区间才能符合机械收获的要求。这是沈一以前做科研时没有想到过的问题。
在宿迁泗洪龙集镇,一位花生种植大户已经种了三四年的花生,拥有几百亩花生地。他的花生品种优良、种植技术也成熟,有一次,他将沈一带到田里,提出的唯一需求是:有没有合适的花生剥壳机?
沈一将种植大户的需求第一时间反馈到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并将花生样品快递过去,请他们进行试验,以便确定哪一种剥壳机更适合这家种植大户使用。
为农户推荐机械设备,“青禾”志愿者的做法不同于贩卖农机的商家。商家考虑更多的是设备的销售和利润,而志愿者和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作,向农户推荐设备,首要考虑的是匹配农户的花生品种,可以让他们高效地使用。
成为综合型科技人才
在为农民提供科技志愿服务近10年后,沈一发现,现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早些年,他为农民做培训时,农民问他的是种植技术问题,后来问到机械作业的问题,现在经常问到的却是:“博士,您是专家,您说说今年花生的价格怎样?行情会如何?”
怎么回答?面对农民诚恳的眼睛,沈一总不能说,我是技术专家,不是经济学家。不,他不能这么回答。这就是新时代农民产生的新需求,既然你是从事花生研究的专家,那就需要关注整个花生产业,而不仅仅是关注自己在实验室里研究的专业。
沈一现在不仅帮助农民解决花生种植的技术问题,还经常向他们建议,花生收获后,可以跟畜牧所合作,藤蔓用来喂羊喂牛,让花生的收益最大化。“青禾”志愿者到泗阳苏花集团、滨海县条河小花生专业合作社学习,也提出各种发展建议,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效益。
与沈一合作过的种植大户和企业,包括收购花生的商户,涉及种植、加工、收购等环节,沈一把他们拉进一个微信群里,为他们搭建一个当地花生产业群。任何人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群里提出来,“青禾”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服务。
从技术帮扶到引導产业合作,主动策划,引导产业更好地发展,让“小作物”发挥“大作为”,沈一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多面手。“青禾”志愿者的工作让他眼光越来越开阔,引领他成长为综合型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