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丽
摘要:上市是现代企业资本运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日益多元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型公司。而上市虽然代表着公司进入了一个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对公司把控发展时的风险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出了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达到加强公司管理、实现公司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目的的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控体系
上市无疑是现代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流动资金,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在上市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竞争机会的同时,也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企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内控质量的高低对上市公司尤为重要。它不仅是稳定公司内部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战略规划以及防范风险的必然要求。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内部秩序及综合管理能力有極大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外部拓展、战略目标达成以及社会声誉与品牌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增强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内部控制通过对各业务部门、运作环节及管理工作的全程监督,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增加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从而为管理部门分析应用数据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管理层与领导者制定科学决策。
第二,增强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由于企业业务活动的互相关联性,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设置互相独立的岗位,能够使不相容岗位分离,从而互相监督,充分保障企业资产使用及管理安全,极大限度减少企业内部的贪腐行为,保证企业进行合规与合法的经营活动。
第三,对企业内部氛围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增强企业的稳定性与抗压能力,并增强企业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有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秩序建设,而且能够规范生产销售等外部窗口部门的行为,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塑造积极正面的企业品牌,极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上市公司内控工作典型问题
内部控制对企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内控工作面临的第一个典型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上市公司不仅规模大、涉及区域广,而且存在大量分、子公司,但许多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上没有及时顺应上市带来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一方面是因为董事会没有发挥相应的监管职能,另一方面是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没有对分、子公司的发展状况设计相应的控制制度,导致分、子公司在某些方面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率,甚至造成了经济损失。
其次,内控制度的完善度不足。虽然企业经营者深知内控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中未能将内控理论与自身业务及管理需求有效融合,缺乏清晰的层级结构与系统性是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突出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混乱、权责模糊,无法发挥内控应有的作用。
最后,虽然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建立了所谓的内控制度,却未能将其真正渗透到重要环节与流程中,即使针对具体业务及运作环节进一步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规范,但没有设立针对相应流程的监控岗位,企业很难凭借现有的内控制度及在此制度下获得的信息对其业务活动的开展作出有效指导。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加强上市公司内控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尚有可以改善之处。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将直接导致管理上的滞后甚至发展方向的错误,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声誉损失。对规模较大,分、子公司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从改善董事会职责入手,各个公司的制度基本都规定了董事会对公司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但实际上部分公司的董事会并未深入了解公司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董事会成员往往依据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信息的获取上存在滞后性。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公司内部管理的监管约束职能,董事会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全面信息,不能仅依照报表对公司进行判断,要实地查看工厂的生产经营过程,不定时检查基础数据,以了解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
同时,上市公司需要直面分、子公司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保证董事会监事会权利履行的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与规范,确定分、子公司可以自行决断的事项,给予分、子公司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力,保证分、子公司顺畅、有序运作。
此外,在推行分权管理制度的同时,为保证总公司的最高领导及决策权,公司还应设立信息监控中心,实现总公司对分、子公司各项数据的快速获取与全面监控,防止分、子公司对总部指令执行滞后或总部与分、子公司信息脱节等一系列负面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二)规范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上市公司内控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既不对某些关注的内容设立过多的程序从而降低效率,又不仅仅把控制制度体现为程序上、形式上的内容。以下将具体论述如何做到制度的健全。
1.减少特定业务活动的程序环节
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来说,资金管理通常为治理层、管理层最为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而资金的流出往往需要各级各部门人员的层层签批才能最终完成。而在大多数公司,并不缺乏审批资金流的人员,而是缺少相关的资金额度控制。因此,为加强资金管控,公司可以建立与预算相关的资金审批系统,在资金使用者提交资金申请时可以清晰呈现年度或者项目周期已经使用的额度、本次申请额度及预算剩余额度。基于此,公司可以减少无关部门的签批,简化流程,只需要对应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监督审批,从而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效率。
2.设立内审部门,加强内控在基层部门的有效实施
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资金管理部门,还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比如:采购业务流程往往涉及采购部、物流部、仓储部、资金部、财务部,从制单到复核再到流转,数据量大且涉及大部分基层员工,受知识素养水平限制,部分基层人员在落实内控制度时缺乏相应的目标导向,又因各个人员记录数据的特点不同导致汇总数据的困难程度增加。按照业务处理流程,财务部负责最后资料的汇总与整理,其不仅要负责账务的处理,还承担了相应的审核单据等管理监督职责。基于此,为方便治理层可以从上至下穿透因内控制度而导致的职责分立、岗位不相容等现象,展示出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需要设立相应的内审机构,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管控发现的问题,从而指导基层员工规范其行为与流程,使其向符合企业利益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内部控制流程细则
为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细节控制,上市公司应针对具体业务制定详细的内控流程。
以下通过采购流程中的采购业务发生环节简要论述其实施细则。
第一,需要加强原材料、生产设备、固定资产采购调研。可以指派业务人员去现场落实情况,结合公司自身的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业务人员返回后形成业务调研报告,而内部控制要做的就是对业务调研报告进行适当的固定,比如规定供应商产品的特点、原料产地、价格优势、其原料将满足公司的何种需求等。
第二,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合格的供应商数据库,规范采购招标流程,依据业务人员出具的业务调研报告完善供应商比价制度,在规范招标流程时需要注意不要因裙带关系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比如:招标时可以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不相关的人员来主持判断等。
第三,公司的采购计划一般由生产部门先提出采购申请,由计划部门根据采购预算下达预算指标,制订采购计划,最后由采购部门落实。加强预算管理需要计划部合理制定预算指标,根据公司的年度目标确认相应的生产目标,并且确认相應的采购目标,如果是订单式业务生产采购,预算仅包含很小的部分,但对于批量式、成制式生产,需要健全预算制度。
其他环节也有需要注意的内控要素,比如:在销售与收款流程中,需要对客户信用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更新客户数据,避免造成客户信用风险损失;通过分析企业的赊销数据,研究行业的赊销水平,从而优化企业的赊销政策,避免盲目赊销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资金业务流程中,资金管理是否推行专人专岗严格监督、相关岗位是否互相独立、资金业务及往来账目是否定期或不定期核查监督等内控关键要素都将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管理层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企业日常业务的处理并兼顾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不仅能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与管理合力,同时对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上市公司面临的业务面广、分子公司多等现实问题,均需管理层从公司管理实际出发,完善相应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把握内控的要点。
同时,内控也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增加内控程序、增加内控措施,只会导致公司处理业务的能力与效率下降,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如何建立恰当的内控制度,如何平衡内控需要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常雅静.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关键节点刍议[J].中国市场,2019(36):63-64.
[2]邱丽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商讯,2019(3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