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国公民政治参与

2020-09-22 08:43闫建黄可歆
科技智囊 2020年3期
关键词:困境

闫建 黄可歆

摘  要: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载体,对公民选举、公共治理、地方民主等从内容形式和效力上产生新的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模式,通过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等来创新和丰富政治参与活动。本文以网络政治学视域作为切入点,探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建设、加速网络虚拟设施建设、推动电子政府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相关措施,关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拓宽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

关键词:网络政治学;网络政治参与;困境;路径

Abstract: As a new carrier of communication,the Internet has a new impact on the content,form and effectiveness of citizen election,public governance and local democracy. As a new mode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information era,citizen's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novates and enriches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network political inquiry and network supervision. Political horiz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rough the network to explor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network problems,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democracy is summarized,quick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virtual infrastructure,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improve the network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measures,such as focus on 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eventually to widen the channel of the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

Key words:Network politics;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mire;The path

一、网络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政治主要依靠互联网时代下新兴的传播媒介,诸如微信、微博、政务网站等。网络政治的发展伴随着网民数量增长、计算机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率增长、公民的信息和政治素养不断提高等重要因素[1]。互联网在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更为政治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互联网正逐渐改变着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政治环境,重塑着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互联网通过高新的技术手段打破了政治生活中直接民主存在的操作性限制,推动政治制度变革,使直接民主与参与式民主具备现实意义上的可实现性。因此,互联网不仅在实践层面上丰富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载体和手段,也在理论层面上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政治生态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革新公民政治参与的思想观念。为了更好地把握互联网视域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路径,特从内涵机制和困境等方面展开研究。

互联网政治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即时性。在互联网时代,但凡具备上网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收集信息以满足个人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各类社会或政治问题进行投票,公民即时直接地投身参政议政环节,自己代表自己的意愿。2.平等性。与现实世界相比较,网络政治存在的虚拟空间,更加易于公民政治公平的实现。通过网络载体与平台,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行使自己的参政议政权利,最大化体现了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网络政治扁平化的特点。3.渗透性。互联网政治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其凝聚成新的社会文化和力量,弱化了国家和权力在传统形势下的制衡关系,为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带来影响和变革。4.便捷性。网络媒体滋生出新的传播技术,使得个体或大众的意见能够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大量的讨论,进而形成一股舆论,让政治组织、政治动员、政治诉求等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对现实的立法、决策等产生实际的影响。5.跨界性。互联网突破了物理意义上的传统隔离,使公民的政治表达与信息传播突破了机构、城市乃至国家的界限,形成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政治新形式[2]。当今社会,互联网政治仍积极探讨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网络空间中的虚拟政治问题,包括虚拟社区、虚拟政府、虚拟国家等。

二、网络政治学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耦合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参与,公民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表达都建立在其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关注的基础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崛起,中国政治参与的路径得到了极大的更新和推动,新的参与模式开始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互联网以信息量大、公开性和实效性等特性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之一,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3]。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逐步构建起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互制衡、相互影响的虚拟网络社会。政治生活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着政治行为、过程和制度等显性层面以及政治文化等微观层面。现今,网络政治行为包括网络反腐、网络监督、网络问政、网络舆论等多种形式,其使得公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思想观点,政府与民众更易互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

(一)网络问政

网络的扩散,影响着中国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的进入方式和过程选择。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成熟,使网络民意快速上涨,同时执政者也更为重视网络民意的发展。中国公民通过互联网搭建起的新兴平台合理表达自己的权益;政府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政策宣传、制定决策等,更好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从而实现科学民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与公民在线聊天这一行为,极大推动了中国政府及官员凭借网络载体问政于民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大的跨越。与此同时,互联网为民主选举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开启了新的选举形式,使得选民和候选人之间能够更加容易进行互动沟通,促进了信息的互通性和双方之间的了解度。候选人和选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了解和沟通,这也间接促进了政治选举的信息公开公正。政府、普通民众、候选人等关于选举事项在获取信息渠道和内容上的差异会不断缩减,保障了获取信息的便捷和平等。

(二)网络监督

依托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网络监督也应运而生,成为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又一创新方式。网络监督即指政府或者大众群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对社会发生的某一事件提供相关的信息或者表达立场等,进而达到了解、关注、探讨和研究的目的,使事情得到公开、公正、公平、圆满的解决。据调查显示,高达99%的网民在遭遇社会不良现象时会选择通过网络进行曝光,从而达到维护权益的目的。网民可以凭借互联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供相关线索,监督权也因此得到充分保障。这促进了网络舆论的发展,使虚拟空间建立起现实的监督平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必然离不开合理的监督,而网络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从微信、微博到各新闻网站等的相关频道,网络形态多样化并存并且积极互动,网络监督成为兼具快捷、便利、有效的民主监督方式。网络监督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两种监督形式进行最佳结合,其海量的咨询消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等执法过程提供了丰富、直接的反腐线索和指示,监督权力的运行、反对腐败现象发生是网络监督的一大重要内容。反腐败任重而道远,网络监督为其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视角和方法。

(三)网络决策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必然无法离开良好的决策和指导,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住大的发展方向,国家才能稳步前进。网络媒体伴随网络普及应运而生,对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起到极大作用,而政府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有针对性地做出改革和创新。网络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丰富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方法,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渠道,可以促进其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国家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公民可以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发表意见等形成一定的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影响;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测验公民对于某一新制定政策的接受度,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制定更加符合民意且能够顺畅执行的公共政策。

(四)网络舆论

网络舆情是指以网络为媒介,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情感、观点、态度的表达和宣泄,形成传播和互动的网络,对事情本身的发展产生后续附加影响力的一种社会舆情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即刻发表自己对于热点事件的观点,民意自下而上快速传播,直接向上级反映。对比传统媒介在传播速度和方式上的局限性,网络舆情可以在网民的复制粘贴之中得到快速的传播。基于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信息传播者身份隐蔽,当面对社会事件的负面情绪导向时,由于缺少规章限制,相关监管部门也无法准确定位发言者的真实身份,从而产生监督上的匮乏,甚至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可以消除消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当社会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发展为舆论热点,由网络大量的新闻转载、事件评论等进行舆论发酵,而后再以更大的影响力出现在传统媒体上,引起社会的重视。网络更新的速度快,发生的起点低,传播的时效性高,使得网络舆论大肆蔓延。网民在互联网时代自由表达意愿的时候,由于网络治理中法律约束较不规范,一部分缺乏道德自律精神的网民随意对事件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具有较大危害的负面能量,很容易导致群体事件的出现,或是失真消息在社会的广泛传播。网络舆论如果能够遵循一定的制度规章进行严格的规范,可以有效拓宽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对于提升其政治参与能力大有裨益。

三、互联网时代中国公民政治參与的困境

(一)理论层面

网络政治学的研究首先产生于美国,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开始逐步对网络政治学开展少量的研究[4]。纵观近年来互联网政治的发展,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取得一些成就,为未来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学科领域的研究尚缺乏系统化,学术研究土壤的匮乏,国内外交流较为有限,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入性还不够等。面对这样的境况,我国网络政治学必须立即改变现在滞后的情势,突破阻碍学科发展的瓶颈。

(二)制度层面

网络为中国政治发展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时代,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互联网,这对政治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要处理好网络空间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政府也必须有恰当的应急措施和良好的协调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与公民也因此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如果不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互联网可能会对公民政治参与造成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矛盾和冲突的升级。

(三)实践层面

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和新意,但同时也为政府的治理和公共决策的制定造成了一系列的障碍。参与主体的多元和集聚,若没有规范的观念建立和理念引导,将很容易造成群体极化或是群体性事件等的发生。类似这样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会对政府治理等造成严重的干扰,阻碍公共事务的正常推进;另一方面,对于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产生很大的阻力,破坏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公民,可能并不能够对政策的制定提供具有可实践性的意见。当情理凌驾于法理之上时,失真的舆论反而会致使事件走向相反的方向,产生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

四、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学背景下的路径创新

(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参考国外网络立法的案例,吸取经验,提高立法层级,规范网络社会的秩序,使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得到充分保护,构建包含互联网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预防网络犯罪等各个方面的完善的互联网法律体系。

互联网立法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网络社会必然要同现实社会一样纳入政府部门的管辖,要争取为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权益等的保护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合理考量法理和情理的平衡,立法执法要建立在遵循伦理道德的情况下,不能违背情理的发展,但是一味注重情理,而忽视客观法律规律的存在,可能会面临被网络不良舆论牵引而无法公正执法的局面。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适度合理地进行政治参与,打造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是新时代加强政府和公民沟通联系的重要办法,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电子政务的战略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家电子政务体系一体化,优化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绩效评价,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总的指引,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相融合,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一步统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通过搭建集中一体化的在线服务平台,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统筹协调各方信息资源,形成信息集约式发展,保障公民和政府之间信息互通、公开透明。扩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给予政府与公民充分的互动交流,提高公民网络参政效能。同时,这也对政府部门回应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公民对于政府公信力的看法。

(三)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

“互联网+”的兴起引发了新时代政府治理新的思考,如何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成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一样具有其背景复杂性和内容多样性,并且表现出更加独特的方面,诸如对于互联网演变规律的把握还不够准确、针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引导能力还较为薄弱、关于网络社会的治理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面对现存的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大力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快速适应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促进单一管理主体治理和線下治理向多元双向治理和线上互动治理的转变。通过积极有效的举措,净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生态环境,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合理及时地引导网络舆论正确导向,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维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孟天广,李锋.网络空间的政治互动:公民诉求与政府回应性——基于全国性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7-29.

[2]郭彦森.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进程、议题和趋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22.

[3]胡颖.我国互联网上公民话语力量与政府权力的博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4]孙会岩.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认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困境
课程故事向左,现实困境向右
技术语言困境下的中文打字机
突破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新时代城乡接合部初中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困境及出路
走出困境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做自己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