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2020-09-21 08:51贵体进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生态文明教学改革

贵体进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化等设计理念由此也进入各行各业并成为指导思想。在环境设计实践及其教学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落地、做实并深耕开花,做到每处空间能够真正意义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态系统,对我国环境设计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同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将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物质空间,也包含文化精神,同时物质空间仍然需要传递文化精神。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环境设计教学要秉承生态文明的原则,保护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传承并复兴华夏文化。景观设计类课程将重点解决城市绿化环境、地域历史文化及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空间设计优劣将深刻地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让居民在城市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环境设计的趋势,更是环境设计的历史使命。

一、生态文明对环境设计专业及其专业教学的影响

(一)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影响

首先,文化创意成为环境设计服务的核心。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城市景观与室内空间两大类设计,现代城市建设要立足于自身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习惯的因素,包容多样化的价值观及文化要素。根据每个城市或每个地域的不同发展历程,每一处环境空间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只有把不同地域的人民情感诉求与生活习惯融入人居环境的设计中,才能实现城市的特色空间营造,才能实现城市场所价值的体现,这样的设计才更能被人民接受。

其次,科技创新提升环境设计服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格局和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环境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视觉美感,还可以将环境设计的元素通过有机的组合,创造出与自然接触的良好媒介。科技创新包括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而创造的各种生态技术的创新,如海绵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为雨水管理等提供了生态技术支撑。

最后,生態建设是绿色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环境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城市生态本底条件,充分实现城市与生态之间的融合。一个城市是由多个复杂系统构成的统一体,而自然环境系统是其他所有系统的支撑与保障。理想城市生态系统是以河流廊道、自然山体留出所需要的生态系统空间为基础,依托自然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形成具有高效生态功能与生态价值的空间体系,从而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缓解热岛效应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

方向:因势导学,将设计的逻辑体系与时代的主流价值有机融合。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合到课堂之中,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教学设计先后贯穿三个环节,先有自然系统(根),再有文化系统(魂),然后塑造社会活动系统(人)。

方略:因时而进,将设计的课程内容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深度整合;“灵魂”引导,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灵魂,推动学生探索设计灵魂,做“自己的设计”;领域划分,环境设计包含了多元化设计类型,如住区景观、公园景观、校园景观等;课程交叉,环境设计不仅有诸多设计类型,且每一类型由多要素构成。基于此,将理论课结合项目类型进行专题化学习,将实践课结合项目流程化实施无疑可以高效地对接市场需求。

方式:因材施教,将设计的千变万化与学生的千差万别高效契合。当我们尝试去打开学生心中那一扇窗的时候,成功地去延续或优化他们心中的那一丝丝迷茫的空间渴望的时候,就是把学生的千差万别与设计的千变万化有机整合起来的时候,就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总结

(一)“课题制”式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范畴一直跨越艺术、工程设计等领域,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由于一般环境设计项目具有综合性等特征(包含建筑、景观、室内、公共艺术小品等设计),因此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采取“课题制”能够较好地实现课程交叉教学。将多门课程的学习分解到一个综合性设计项目内,从项目的前期策划到项目地块内的各个专项设计,由多名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大纲,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不同课程的教学,教师团队不应局限于教师,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负责人。课程交叉教学的灵活度和纵深度将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同时能够较好地实现与设计市场的接轨。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本质上是通过“设计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实际上也是OBE教学模式的一种,把企业真正的设计项目任务作为学习的纽带,不是教师或“任务”驱使学生完成任务,而是学习者要完成某个目标而进行自我驱动,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与能力。通过“设计项目”将“任务驱动”引导到“动机驱动”,在“任务驱动”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新知识转化为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实际设计任务,学生首先要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思考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知识的范围,在知识的范围内,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在创新探索过程中借助教师的引导,整合原有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多导师”式教学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学科,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对环境设计体系的教学,多师共谋体现在两个层面。例如,在环境设计的园林设计方面,至少让学生受过三类老师的专业指导:空间设计师,重场地精神、思维逻辑,空间组织等(宏观);某一种景观领域的设计师,如住区景观、城市公共景观、乡土风情景观、生态景观等(中观);某一种景观要素的设计师,如土建、植物、水电、小品等(微观)。在理论层面,也需要受三种专业老师的指导:园林史、环境设计原理规范等(基础);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等(拓展);设计文学、设计哲学等(延伸)。通过园林设计及园林理论的教学,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整地领悟景观体系,探知自身特长与喜好,逐步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先的人才。

(四)“主观能动性”教学

设计类课程与其他专业差异较大,其特征是多样化和不可复制性,无论在课程教学还是社会设计实践均不可能找到两个相同的设计,因此,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对设计知识的掌握。课堂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其内心对设计最本源的想法,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则是教师能够实现高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因此,积极优化环境设计人才的主观能动意识,并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发展动机,最终实现对其社会能动性思维的科学与构建,促使环境设计设计人才培养能够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化、时代化新潮流。

(五)“人才目标导向”式教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 它具有导向性功能,影响整个培养模式。 环境设计学科的综合性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设计角色的出现,也为环境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具有在设计实践中熟练运用设计基本技能及专业创作技能、方法的扎实本领;熟练掌握专业设计领域的主要材料、工艺及构造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掌握项目设计制作基本流程与技术,具有将设计概念转化为设计成果的能力;具有能够参与环境设计整体策划、设计、后期建设指导的能力,熟知环境设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具备独立完成常见的环境设计类型项目的过硬本领,并具有项目负责管理的能力。系統性、综合性、职业性的复合型职业需求成为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这就决定了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设计基础、 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六)“过程”式考核形式

采用过程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或考试模式相比,“过程评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评估内容过程监控是基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有多种实施方法,例如以答辩形式进行考核。此种考核方式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公园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城市公园设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环境设计行业为背景,为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公园的兴起和发展,公园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公园规划的要点、步骤、内容及要求等,以及各类公园的具体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具备现场调查分析能力、综合思考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从中小型的公园设计着手,有创造性、技术合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公园,确立主要的景观体系,展现绿色、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充分反映公园绿地环境的内涵,体现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

基于生态文明对环境设计的要求,本次教学改革突破传授式模式,采用专题研讨及专题设计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基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向的教学专题:方向一,以城市配套服务与共享开放为主题,以重庆市龙洲湾龙洲公园环境设计为例,要求公园设计要充分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并实现公园开放共享(与传统公园封闭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要求处理好公园与整体山水关系、与重要城市节点的视线通廊关系,融入地域文化等。方向二,以文化游憩与生态科普(生态修复)为主题,以重庆大学城文化游园为例,要求在公园内部充分体现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及生态价值的实现,充分利用现状水系并总结周边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时考虑好与轨道站的相互关系。方向三,以文化延续(文创)与立体复合空间为主题,以双碑嘉陵文创公园为例,要求该方向要充分挖掘后工业文化,塑造特色文化创意聚落,并对原有场地适度进行生态修复,为文化的塑造提供必要的绿色空间,利用文化触媒将消极空间变为积极空间。方向四,以乡土文明与旅游服务为主题,以黄鹤湖4A级景区入口公园环境设计为例,要求彰显景区门户的作用,做好旅游服务功能,形成清晰有序的景观界面,同时要充分挖掘书法文化、川南文化元素,形成景观长廊。

同时立足于时代需求,从逻辑性、主题性、多维性、白话性对课程进行探索。逻辑性:增强艺术专业的逻辑思维训练,并将设计逻辑作为课程考察的门槛;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如将城市公园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手绘效果图、庭院设计、小品设计等进行互补与设计延伸。主题性: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历史人文、生态科普三个层面寻找设计理念,同时无理念或设计理念走偏不参与该门课程成绩评定。多维性:邀请企业相关设计师进行设计评定及设计实践考察等;及时阐述新型景观设计思潮等理念,如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对景观设计技术的影响。白话性:推广广义景观学,以白话方式授课努力让非专业人士听懂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理解程度。

为了实现项目设计的过程性、任务驱动性等教学需求,将整个课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公园相关认知、场地分析与调研、公园构思(一草)、公园深化设计(二草)、公园优化设计(正草)、公园作品绘制与展评(正图)。其中从第二个环节到第六个环节均为设计环节,所有过程均纳入期末考核体系,五个环节设计更像是一个完整项目的具体设计。此外,邀请其他专业教师指导,将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设计充分整合并付诸于教学实施。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历史发展及价值内涵作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对环境设计专业及其专业教学的影响,总结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多种可行的教学反思,并以城市公园设计为例,提出了教学改革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文鹏.生态文明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2018(3):89-91.

[2]李玲.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7(26):212.

[3]杨晶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动态教学方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7(11):222-223.

[4]欧阳丽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3):69-70.

[5]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4):83-84,86.

[6]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7]孙晓光.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2(11):96.

作者单位:

重庆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生态文明教学改革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