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内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表现形式研究

2020-09-21 08:51王霄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

王霄

摘 要: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保留与继承的载体,独特的地域条件促使其建筑表现形式呈现了多元的风格。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作品呈现趋同的态势,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文章以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作为切入点,从其纪念主题、建筑形制、寓意符号以及空间氛围营造等不同方面,分析国内现有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表现形式特征,以促进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建筑作品;表现形式

一、人物类纪念性建筑

“纪念”是依附于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情感表达,而纪念性建筑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历史文明和精神的物化载体,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着时代变迁,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属于纪念性建筑的范畴,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类型,它的出现和发展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变化及社会精神的需要。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使纪念性建筑逐渐褪去最初对自然和鬼神崇拜的色彩,同时也尝试摆脱封建专政等级观念的限制,愈加贴近人民群众。古代名人祠堂、庙和陵墓是我国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前身,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在受西方文化影响下逐步完善。根据纪念人物类型、选址、建造年代和情感偏向等方面,其建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满足人们纪念和回忆特定的有功绩或地位显赫人物的精神需要,在表达深刻的纪念情怀的同时起到指导教育后人的作用,并对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二、国内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表现形式

随着当下“名人效应”带动城市文化脉络的延续,象征着历史文明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被大量兴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大大小小规模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约有500余座。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我国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在延续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了文化隔阂并被赋予更多元化功能,同时保留其地域的独特性。因此,以下将从纪念主题、建筑形制、寓意符号以及空间氛围营造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当代国内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表现形式的特征。

(一)纪念主题

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主题往往是基于所纪念的人物而设计,其建筑规模一般为中小型,根据纪念对象可分为单一人物类和群体人物类纪念性建筑。顾名思义,单一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所承载的是对某个著名人物的纪念,可能是政治领袖、民族英雄或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及艺术家等,通过围绕某一特定人物而设计的主题和内容,体现了纪念对象的独特性。而群体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以有着相似背景和经历的人物作为切入点,着重表现群体的共性以及精神特质,这类一般多是对英雄事迹、战争或是灾难,甚至是某一特殊领域群体进行的纪念。

红色主题是我国永不灭的灯。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后,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关于革命英雄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在缅怀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和伟人领导的同时弘扬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这是我国大时代背景下特有的精神内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为缅怀人民英雄而修建的群体人物类纪念性建筑。

(二)建筑形制

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经历数年发展演变,在建筑形制上主要延伸出了传统形式和现代几何形式。

国内当代传统形式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共通之处在于,大多是基于名人故居扩建或在周边新建。扩建旨在保持原有风貌并同周边环境融合,新建则偏重传统旧舍风格的延续与现代材料和设计的碰撞,无论是扩建还是新建建筑,都因地域差异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当地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形制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大致有两种:一是中轴对称的传统庭院四合院式建筑风格。例如,南京中山陵对称的主祭堂墓室搭配有博爱坊、陵门、碑亭等小型建筑,取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延续了中华几千年以来对祭祀陵墓的庄严崇敬之情。二是以江南民居为主要建筑的表现形式。

几何元素作为现当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标签,也被沿用在了当代国内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之中,通常以一种或多种几何完形符号组合而成,形式虽然简单但却有着强烈的力量感,更多传递着理性的感念。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纪念馆便是以一个圆形中庭作为主导,四周交叉四角锥形墙面的延伸,将数学要素——数学直角坐标轴系引入几何符号设计,双重理性更加凸显华罗庚先生为数学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还有用五个柱状围合而成的萨马兰奇纪念馆,将奥运五环形态渗透进建筑形式本身,向人们悄然诉说着奥林匹克精神与国际友人萨马兰奇一生的传奇。

(三)寓意符号

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纪念性是寓意式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设计常见的手段。所谓寓意式是指提取与人物特征有关的图像符号,再具象或抽象为建筑语言,通过建筑立面的材料肌理、细部结构、色彩等方面塑造纪念主题,表达寓意一般较为明显且在周围环境中表现突出。

直接以人物图像符号作为视觉主题是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表达的一种方式,从古至今被一直沿用,最常见的是将图像信息转化为雕塑、雕刻作品等有形的实体。位于长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泽东雕像与磅礴的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有异曲同工之效,巨大尺度的纪念雕塑营造出庄严和崇高的氛围,展现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蕴含了永久的历史纪念意义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象征符号的运用在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中是最普遍的,如同十字架与宗教、五环与奥运、凯旋门与胜利等这类典型的象征性表现,对人物的直观印象也可通过人物特定形象、意识背景、心理感情等的具象表现反映在纪念性建筑表现形式上。我国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形态大多都是具象的,例如李叔同纪念馆将佛教四大吉祥花之一的莲花转化为建筑主体,构成了“水上青莲”的神圣形象,衬托了李叔同大师与佛教的不解之缘和超凡脱俗的世外气节,后又因太过具象而饱受争议。然而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寓意符号,都是以纪念人物作为最根本的依托,充分展现人物精神面貌和蕴含的历史意义。

(四)空间氛围营造

空间氛围的营造与建筑外部立面布局和内部空间信息传递二者不可分割。我国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外观形态较传统形式纪念性建筑变化更为丰富,增加了自我消隐、叙事性表达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建筑材料的巧妙结合将观者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例如,中国北川地震纪念馆的“大地裂缝”理念使叙事性与建筑通过消隐手法完美融合,带领人们“回到”地震时期的状态,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给人们多维度的深切感受。

同时,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兴起给建筑内部空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情感表达的形式和手段也趋于多样,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建造不局限于普通的建筑形态和空间语言,像光影、声音、温度等这类能够与人体感官高度融合的新元素被更充分利用,通过将感知作为搭建建筑和人们情感的桥梁,强调参观者与建筑和空间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凸显建筑空间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空间中的光环境是影响整体氛围的一个主要因素,无论是自然光线的引入还是人工光线的运用,恰当的光线可以营造多种情感空间氛围,突出场所中的视觉焦点。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透过天窗的自然光交叠变化,带来震撼的戏剧性效果以沉静观者内心,既起到了引导游客参观路线的作用,也寓意了遇难者在黑暗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同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则是充分利用人工光源持续稳定发光的特征,透过淡黄色背景灯光的遇难同胞墙面,在较为昏暗的环境下直接震慑人心,引起了观者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既是历史文化保留与继承的主要载体和价值体现,也是人类精神和情感表达的寄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我国当代人物类纪念性建筑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强调了纪念情怀,纪念主题在延续红色精神的基础上开始趋向于贴近生活和人民群众,建筑形制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并发展融合为多元的表现。视觉寓意符号的具象表達和多感官感受、新科技体验为建筑设计带了更多可能,这是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将走向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创新建筑思潮的一种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健誓.人物型纪念性建筑设计研究:以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建筑设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4.

[2]徐瞾.人文类人物纪念馆的探讨:以李叔同纪念馆为例[J].城市建筑,2014(4):8-9.

[3]王依嘉.当代国内人物类纪念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颜萍.东西方纪念性建筑的比较:比较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J].四川建筑,2002(5):43-44.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
儿童绘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