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泽森
一封破旧的书信,字迹仍清楚可见,一盏生锈的古灯,仍透光亮丽。不知不觉,它们存在,并陪伴着我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梦境曾几次让我回到它们的身边。我能听见那些年代关于它们的语言。但那个年代,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着一条崎岖的泥路。
我出生在一个山村里。那里四面环山,湖泊众多,也能看见蔚蓝的天空。老家的房屋前有着一段泥路,从记事开始,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在它上面来回蹒跚。它是出村的唯一方向,也是入村的唯一路线。当时,在改革开放热潮的带动下,村里的年轻人也赶着热潮涌入到大都市去,去做大都市的建设者,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因为那时的村落发展太落后了,父母终年的劳作换不回多少钱,孩子的饭量却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踏上务工的路,而我也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
此后,父母便只在春节回来。我和弟弟则和老家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每天,望着村口那条泥路,爷爷奶奶盼着儿子,我们盼着父母,我们都在等待团聚。爷爷没读过什么书,但教我做人的大道理总能说出许多来。是他教会我在跌跌撞撞中走路,于是我在这条乡间泥路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
泥路的两旁是多户的人家,人们在这上面来来往往,泥路的尽头便是村口。在村口旁有一家小卫生站,村里的人生病不舒服的时候,都会往那边去,爷爷也没少提心吊胆地带我进去过。那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管你得了什么病,大夫都给你同一种药,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因为条件艰苦,药物缺乏。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泥路的模样,落在我们的眼睛里,也烙在了心坎上。一下雨,最好是哪里也不去,因为出行太艰难。记得有一次,弟弟生病,爷爷背着他去村口的卫生站,我看着逐渐模糊的爷爷的背影,在烂泥堆里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那种渺小和艰辛,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后来改革深入到了农村,崎岖的泥路铺上了石灰,变得坚硬又笔直,更加方便了人们的来往。夜晚的星星依旧闪亮着,但似乎失去了几点光芒,因为在昏暗的夜里,在路旁小巷口已筑起了路灯,从此夜晚的星星多了几个伙伴。不久后,村里书声琅琅,因为在这段公路的尾端,村里建起了第一所学校,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让贫穷人家也读上了书。而我和弟弟还有同龄的伙伴,便是在那里认识了文字,写出了名字,学到了文化。
现在,路边的卫生站扩展建成了大医院,道路两旁的木屋倒下,筑起了高楼,有了新型的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时间在消失,身边环境也在发展。足不出户便可以从互联网上买到需要的东西;智能手机让我看见了更大的世界;高铁开过,带着人们去到了理想的远方,也把我的父母带回了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惠及到了我的家。我也从一无所知的儿童长成了有着中国梦的青年。
時代仍在彻夜发展,变化每天都在发生,我当然也不能落后。以前爷爷总在我耳边唠叨的话,做个有为青年,做个有魂的中国人。今天我坐在课室里,拿起手中的书,为自己的未来,家乡的发展,中国的强大而认真学习。
(指导老师:董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