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城市出现了内涝等因水而起的自然灾害。因此,我国在2012年对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部署,针对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技术运用中的重要角色进行了规定。本文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出发,通过对海绵城市内涵、外延的梳理、海绵城市技术与园林绿化的关系及建设基本原则的分析,对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中的六重形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应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水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有学者将海绵城市称为水弹性城市,同样概括了其特性。“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我国于2012年首次提出,在国际上通常将海绵城市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针对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可使用量不足、总体缺水的情况,海绵城市能够较好的解决因城市落后的基础设施水平导致的内涝等水环境灾害。而以往粗放的城市建设往往忽略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过多的道路硬化和建筑屋面使得大地的蓄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降水量较大的城市常常一到暴雨季节就“看海”。因此,布局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工作,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现代化,更是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1]。
1海绵城市概述
(1)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是指能够像海绵一样应付自然灾害的城市,特别是对于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可以通过自身的蓄水能力对雨水进行利用,同时降低城市地表径流,防止城市内涝。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备受关注,能否将雨水存好、用好成为考验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标准。而海绵城市的核心内涵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渗”、“滞”、“蓄”、“净”、“用”、“排”。主要针对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
(2)海绵城市技术与园林绿化的关系。自《寂静的春天》一书发表以来,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关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的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中植物数量和质量,而植物的数量和质量则取决于其生长环境,即保障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认为将裸露的土地覆盖上水泥混凝土便完成了城市化,“道路硬化”工程层出不穷。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城市中的绿地往往需要刻意营建,通过挖土、填土的方式构造花池,雨水丧失了与大地直接向通的途径,暴雨天气下,地表径流量往往暴涨、而地下径流量则出现时空分布不均,最终引起城市内涝。因此,在园林绿化中考虑海绵城市技术的引入可以较好地促进对雨水的循环再利用,从而改善地表径流量,最终引导城市生态环境向着更人居化的方向发展[2]。
(3)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分为四点:安全性、生态优先、统筹建设以及因地制宜。安全性原则是进行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原则,只有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协同城市防洪规划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城市供水提供保障;其次,生态优先原则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城市生态系统,以“城市双修”为契机,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最终目标;第三,为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降低管理难度,在建设期间应由政府统一管理、统筹建设,保障相关建设部门之间的信息通达度,防止因为部门间信息不畅导致的延误工期等不必要麻烦;最后,一切建设项目都应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海绵城市针对的是降雨较多的城市,对于年均降雨量较低的城市不应为“赶时髦”“求政绩”进行特别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分析
园林绿化中,对于海绵城市技术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下沉式绿地、立体绿化、园林边沟以及生物滞留带[3]。
(1)下沉式绿地。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常常通过条石等材料使道路和城市园林绿化形成高度差的方式界定路权,且绿地一般高于道路。这种路权划分方式简单高效,解决了路权划分的难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道路建设都遵循该逻辑。但到了暴雨季节,这种绿地高于道路的建设方式却因为高差无法充分发挥绿地对雨水的藏驻功能,间接造成了部分城市的内涝。因此,为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吸水功能,可通过下沉式绿地的建设模式,将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降至道路高度以下,从而避免了设计因素导致的绿地蓄水能力下降。下沉式绿地在提升城市蓄水能力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雨水净化功能,类似地表径流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过程,如提前进行海绵城市相關铺地的铺设,便可将城市园林绿化地区雨后经常出现的雨水富营养化、雨水发臭的现象予以解决,特别是我国的南方地区,夏季潮湿多雨,如不能迅速排干降水,降雨形成的水塘将成为滋生细菌、蝇虫的温床,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我国下沉绿地的优秀案例如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地处福建省泉州市,降水量较大,因此在校园进行了海绵系统的全覆盖试点,达到了极其成功的效果,校园在降雨季节可保证小雨无积水、大雨不内涝,且所存积水不黑、不臭,校园评价气温比周边城市区低2~3摄氏度。
(2)立体绿化。据统计,建筑物屋顶占据城市总建设面积的三成,水泥混凝土材质的屋顶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雨季屋面径流较大,对城市防洪工作造成了较大挑战。随着德国、日本等国在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方向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案例传入我国,设计师们已将屋顶绿化演进到屋面绿化的阶段,利用一切可以种植园林植物的建筑空间,增加绿植覆盖率,增强建筑物表皮蓄水能力。但绿化屋顶作为出现时间最早、技术最成熟、效率最高的雨水收集装置,在对屋面径流的控制以及雨水预处理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结合其他建筑空间的立体绿化,可借建筑表皮表达出追求城市生态宜居的设计态度,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的美观度和建筑周边微气候。因此,在美国LEED等著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打分机制中,立体绿化是一个重要、性价比高的打分项[4]。
(3)园林边沟、植草沟。对于部分城市道路低于绿地的情况,可通过下沉式绿地进行解决,而对于一部分城市核心区绿地,往往难以将周边道路做较大的高度提升,否则会影响广场的设计感。对于这种情况,可结合广场周边地势较低处进行边沟、值草沟设计,将原有的边沟进行路径规划设计,通过高差对边沟内部进行雨水集聚,形成边沟内径流,最终净化雨水、防止积水发黑、发臭。
(4)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带是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又一关键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对雨水进行调节、控制,具体做法是通过微生物、土壤、植物的过滤,将雨水净化后输向城市给水系统中去。但其局限性在于仅适用于雨水较为干净的地区,对于含有生物滞留带无法过滤的污染物质的雨水,该方法不适用。但在符合其建设条件的地区,生物滞留带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的海绵城市技术[5]。
(5)透水路面。城市交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面积占比同屋顶面积相似,也约占三成左右,能否利用好城市交通用地,特别是道路用地,是能否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目前,针对地表径流最直接有效的处理方式是铺设透水路面,具体做法是使用透水砖等透水物料铺设城市道路,使暴雨期的地表径流量大大降低。同时,在施工阶段应做好联通园林绿化的规划工作,将道路渗透的雨水引导至边沟、下沉式绿地等具有生物过滤功能的海绵城市配套设施中,利用好道路用地上的降雨,使海绵城市技术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6)公园式大片绿地。区别于城市中的花园下沉式绿地,针对公园中的大片绿地,周边往往有更多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山体。为结合城市防洪需求,对于此类园林绿化的海绵城市设计,应考虑暴雨期间山体对城市空间的威胁。对于分级湿塘的建设,一般选取能够降低地表径流流速的位置,如山顶、山腰,结合截洪沟,综合水体景观设计,进行综合管控。对于阶地式生物滞留设施,则主要考虑山体轮廓、肌理,防止水土流失对山体景观造成的破坏[6]。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园林绿化中的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应针对不同城市,考虑当地建筑风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预防因为不合适的海綿城市技术导致的资源浪费。其次应从城市居住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在吸取海绵城市技术优点的同时,注重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和城市美感,多听取不同学科设计人员的建议,从建筑、规划、园林、景观等方面综合考虑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并具有跨学科的眼界和思想高度。
参考文献
[1] 葛剑凤.海绵城市中风景园林规划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7):16.
[2] 韩丽莉,柯思征,陈美铃.容器式屋顶绿化在古建筑中的应用——以上海黄浦区政协人大屋顶绿化为例[J].中国园林,2015(11):9-12.
[3] 任义.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探微[J].装饰装修天地,2018(4):387.
[4] 左庆龙.屋顶绿化植物配置中海绵城市技术地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16.
[5] 周方园.海绵城市技术在园林工程的应用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0):238.
[6] 石战.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9(4):155-156.
作者简介
邓中军(1976-),男,湖南安化人;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现就职单位:怀化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市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