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拓展资源建构生活化物理课堂的方法分析

2020-09-21 08:49段红
考试周刊 2020年65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教学实效

摘 要:生活是物理的源头活水,是一切知识形成和生成的土壤。初中物理学科更是扎根生活,蕴含于生活的点滴之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拓展资源,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借助生活现象,既激活对物理问题的正确认知,又助推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深层次理解,由此实现物理教学实效的最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生活化资源;生活化课堂;教学实效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及“生活即教育”,生活元素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理论与实践并存是初中物理学科的典型特点,既要对理论知识有所理解,也要用实践过程验证课内知识,将知识升华为能力。对此,充分拓展生活资源,挖掘生活中各类素材的教学价值,从而建构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物理概念,提升探究能力。接下来,笔者将从利用生活化资源设计游戏、改进实验、发现问题等方面,谈谈自身的一些见解。

一、 设计游戏,体验认知

生活化物理课堂的构建,能够将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以生活化的形式予以课堂呈现,促进学生内化物理知识。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教师可借助于课外资源,尤其是借助于一些生活化元素来设计课内游戏,促进学生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内涵,从而促进其物理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讲解“力的平衡”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具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具体教学时,学生能够理解弹力、重力等力学状态,对于相互作用的力学状态却很难理解,这也导致力的平衡探究有了一定的难度。对此,为使学生直观的体验相互作用的力,教师便借助于生活中的常见元素——滑轮鞋,设计一个课间模拟小游戏。首先,选择班级内一名较壮硕的同学和一名较瘦弱的同学进行拔河,结果显而易见。接着,让较壮硕的同学穿上滑轮鞋再进行拔河,结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合这一现象,鼓励学生思考拔河的两个过程,体悟相互作用的力作用的状态。

通过一个与生活元素息息相关的课内小游戏,学生对于物理抽象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受力与施力物体的区分有了更加明确的界限,对于力的平衡及相互作用的内在含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可见,拓展物理教学的课堂资源,不仅能够建构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课堂,也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物理知识。

二、 把握本质,理清概念

物理概念犹如一个个珍珠串联起来了物理学科,其中也包括诸多的物理原理。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只有深刻理解和理清概念,才能真正把握物理学科的精髓。而要深刻、灵活的掌握概念,需要我们教师以生活化的视角加强对物理概念进行解读,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应用本领。

如在教学密度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回答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重?哪些物体轻?由于学生过多地参考了日常生活经验,他们更容易站在自己原本的思维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做出非物理学的思考和回答。对此,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抽丝剥茧,循循善诱,针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得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物理知识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些观点已经根植于学生的内心。针对学生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知,我们教师要本着严谨科学的原则,找到学生思维的瓶颈,巧加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梳理正确的认知,从而为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奠基。

三、 自主探究,深度理解

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拓展课内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地引入生活化元素,改进课内实验,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开展。

比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过程,并能够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掌握浮力大小的求解方法。课堂内演示实验前,学生做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课内,学生用鸡蛋、清水和食盐设计了小实验用以观察不同浓度下浮力的变化。接着,为具体探究浮力的大小,我鼓励学生仔细回想常见的生活素材进行实验的改进,从而更好地开展探究。学生考虑到鸡蛋的体积较难计量,于是便选择了正方形的塑料泡沫予以代替,这样排开液体的体积就比较容易计算,浮力的大小也能够测量了。

可见,生活中蕴含着广博的物理探究资源,能够为课内物理学科的开展提供形式多样、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结合课内教学的具体内容,鼓励学生借助于生活资源丰富和改进实验探究过程,促进物理实验原理阐释,使得物理知识能够“落地生根”,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这样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 发现问题,创新解决

物理学科培养要求中提到,要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关注课内知识教授的同时,物理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为问题的发现和创新解决提供资源保障,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

比如,在讲解“光的反射”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光反射时遵循的规律,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镜面的角度关系,为此,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教室的一角有一道射向东方的光线,那么怎么用镜子使这道光反射向北方,学生积极思考,设计镜子的摆放位置和角度,并在图纸上标出入射光线、镜面、法线以及反射光线,当得出答案后,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激光笔和小镜子,让学生按他们设计的样子进行摆放,看能不能得出预计的结果。最后,我还让学生对着实际的光线和镜子表述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在立体直观的光反射现象中,很容易理解什么叫入射角,什么叫反射角,以及他们的关系和遵循的规律。

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知识,在實际生活中开展生活小实验,使其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有效解决,以达到创新提升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提升兴趣,也使得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五、 习题训练,激起认同

物理习题是优化物理教学中实效的重要手段,将生活现象寓于物理习题之中,能够让原本枯燥晦涩的物理习题变得鲜活真实,激起学生对物理习题的认同感。为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热点事件,借助新闻媒体,从而点燃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动能和重力势能”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理解,我给学生播放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的视频:恐怖分子利用劫持的飞机撞击了美国的纽约世贸大厦、五角大楼,飞机撞击之下,高达415.14米的110层的双子楼瞬间变成一片火海,转眼之间化为灰烬。一架飞机为何造成了让近3000人殒命,损失超2000亿美元这么大的后果?学生在这样的视频的播放中,感受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体验了动能和重力势能对外界产生的巨大的作用。此时,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飞机撞击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这说明物体的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理习题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则这样的习题则是毫无生命力的,在学生的眼中也就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的堆砌,学生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对问题的求解完全依赖于课本上抽象空洞的理论,即使答的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并非能够对问题有鲜活的认知,这样的学习低效且无味,学生无异于做题的机器。而将物理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赋予物理问题鲜活的生命色彩,则问题就会变得真实而灵动。

六、 实验情境,事半功倍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铺设实验情境,将其生动自然地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主融入实验情境是优化实验教学实效的不二之选。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由于学生在平时对凸透镜认知较少,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简单地将光屏、蜡烛、刻度尺、凸透镜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生很难在繁杂的规律中发现其中的奥秘,实验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更弱化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如果我们实验之前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用具,比如照相机、教室中的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等,学生在直观的感知凸透镜形状、结构特点的同时,还会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近视眼的同学戴上眼镜之后就能清晰地看到物体?眼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照相机如何拍摄出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照相机的镜头有什么作用?”学生在对这些器具产生强烈好奇的同时,他们会自主合作,相互切磋,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铺垫学生认知的土壤,为学生搭建新知生成的平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实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拓展教学资源,挖掘生活素材,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具体化,深层次理解物理学科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开展,深化物理探究意识,提升物理探究能力。可见,以生活化教学元素作为资源予以拓展,不仅可以构建生动形象的物理课堂,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荣标.营造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5).

[2]储呈美.故事化、趣味化、生活化:初中物理课堂多样化教学探索[J].中学物理,2015(5).

[3]林杰生.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3(85).

[4]汪源新.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2(9).

作者簡介:

段红,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堂教学实效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
试论如何利用结课技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效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打造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