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生
(广东能达高等级公路维护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半刚性基层兼具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便捷、成本低等多重特点,是高等级公路中至关重要的结构。但由于该处易出现反射裂缝等可影响沥青路面正常使用的病害,因此需加深对反射裂缝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工艺,以保证半刚性基层的质量。
揭普惠高速公路工程中,某段单幅出现0.361km的病害,包含破损、唧浆、平整度不足等,不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行。此外,未罩面路段单幅37.255km、东港互通和池尾互通处的匝道普遍存在较明显的反射裂缝。故而,加强对病害的处治具有必要意义。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作为高等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射裂缝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基层材料因为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温缩和干缩现象,并在此情况下沿裂缝向面层上方反射后产生了裂缝。
(2)行车荷载作用直接导致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底面完整性不足,且该处的裂缝通过已开裂的半刚性基层逐步上升并延伸,从而出现了裂缝。
在整个发生机制中,半刚性基层开裂是先决条件,行车荷载、温湿度等因素均是附加条件,在各方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沥青路面的开裂现象。
(1)温缩机理。无机结合稳定料是重要组成材料,包含固相、液相和气相三部分。混合料内部的大空隙为自由水的赋存提供了空间,毛细水则主要分布在毛细孔和胶凝孔内,各固体的表面附着部分结合水,晶胞与胶凝无层间集中分布大量的层间水。无机结合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温缩机理,具体取决于矿物单元含量、结构强度。在导致温度收缩的各类因素中,水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在非饱水状态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具体来说,通过扩张作用以及冰冻作用,水将对无机结合料的使用效果造成影响,而各类内部组成材料中又以石灰类材料的受影响程度最明显,水泥受影响最小。
(2)干缩机理。伴随材料湿度的下降,其体积将表现出收缩的变化趋势,若存在干燥收缩现象,则会导致半刚性基层稳定性不足,同时也将伴有不同程度的开裂。与温缩系数相比,干缩系数明显超过该值,通常可达10倍之多。其中,养生条件欠佳是半刚性基层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抗拉强度尚未提高至特定水平的情况下,若此时基层发生大范围失水现象,将导致基层内部的干缩应力较正常状态明显增加,从而出现干缩裂缝。
半刚性基层出现裂缝后,后续受到温度应力、行车荷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导致裂缝持续发展,且逐步向上延伸。对于这一情况,若缺乏合理的处理措施,则面层表面将产生裂缝。一般来说,裂缝扩展包含撕裂、剪裂、拉裂三种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裂缝的开裂模式
半刚性基层在使用中会受到荷载的持续性作用。而荷载量及具体作用方式上存在差异,表现出的裂缝扩展形式也不尽相同。以交通荷载为例,其在不同裂缝处出现的扩展现象如图2所示。结合图2展开分析:虚线为基层裂缝,箭头反映的是所在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可以发现,纵向裂缝存在三级破坏,此现象的出现与行车荷载作用于纵向裂缝端部有关;温差变化也将对裂缝的扩展造成影响,并在冬季大幅度降温时体现得更为明显,此时温度应力为拉应力,在其作用下出现Ⅰ型裂缝扩展形式。
图2 不同行车荷载位置与开裂模式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知,半刚性基层路面反射裂缝的出现主要源于温差和湿度两方面原因,即温缩与干缩开裂现象,而裂缝的尖端伴有较明显应力重分布现象,导致该处的应力过度集中和与之相近的面层最先开裂。不仅如此,其后续因行车荷载等方面作用而受到的影响,造成其沥青面层状态逐步恶化且裂缝向上扩展,并于一段时间后形成反射裂缝。当其完全穿透沥青面层时,则会严重破坏道路完整性。
裂缝是在膨胀或收缩作用下而产生的病害。由于沥青路面直接与外界接触,因此其运营环境更为复杂,也是裂缝的主要发生区域。裂缝的出现破坏了结构完整性,而各类裂缝对路面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当缺乏合理的处理措施时,将导致裂缝向整个道路结构层延伸,使各层面都受到损坏。
安全是公路工程的首要追求目标。其中,道路施工质量是保证公路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对其造成明显影响。若在公路工程中出现反射裂缝,会严重破坏沥青路面的完整性,增加车辆行驶的安全隐患。相关调查表明,在各类交通事故的成因中,因路面质量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总量的10%~15%。
沥青路面一旦发生裂缝,将导致局部出现沉降现象,使得路面平整度不足,间接造成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稳定性的缺乏,故而在车速较快时,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准确掌握反射裂缝的情况是实现有效处理的首要前提,此处借助探地雷达加以检测。其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1)配置主机,发挥出控制的作用,促使脉冲源运行,向待测物发出毫微秒信号,将产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反射天线。
(2)在信号传输途中若遇到非均匀体,则会产生反射信号,位于地面上的接收天线在获得信号后到达接收机,执行整形和放大操作,再借助电缆传输至雷达主机与微机,使所产生的信息得到完整的记录。
(3)通过对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可以呈现地下目标的具体参数,包含深度、方位等多个方面。
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焊材选择的是双组份高分子合成材料,其对施工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常温时也可以直接用于施工作业,省去了加热环节,具有较强的黏结性。此外,双组份高分子合成材料还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膨胀性,因此在细小裂缝处理时可行性较高,可保证焊接效果。该材料的弹性表现良好,能与半刚性基层的温缩变形特征相协同,且经过焊接处理后结构稳定性较好,使裂缝处治效果总体满足要求,并减少后续的返工行为,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与财力。
相较于传统裂缝处理工艺,该工程采用了更为新型的施工工艺,有效填实了细小裂缝和支缝。反射裂缝病害的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包含多个施工环节:
(1)裂缝检测。采取探地雷达检测的方式,全方位掌握反射裂缝的实际特点,如所处位置、方向、深度等,保证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以给反射裂缝的处理提供可行参考。
(2)施工放线。结合反射裂缝的检测结果,采取合适的孔位布设方案,合理控制孔的间距,正常情况下以50~100cm为宜。针对宽度较小的裂缝,则要适当缩小钻孔间距。
(3)钻孔。确定好孔位后,使用电钻在该处向下钻进成孔,确保钻孔可触及裂缝底部。
(4)清孔。钻孔期间产生的杂物易堆积在孔内,使用高压气枪清理,避免钻孔堵塞现象,给后续施工提供良好条件。
(5)下输料管。以沥青面层厚度为参考,选择合适长度的熟料管,并将其布设到位。
(6)安装注浆帽。参考输送料口的规格,选择与之相配套的注浆帽,使两者有效连接,不可出现松动现象。
(7)注射焊缝料。注浆帽需要稳定在注料枪上,可采取设置夹具的方式,以保证注浆帽的稳定性,向裂缝内注射焊接料,经过化学反应后固结。
(8)封孔。顺利注入焊缝料后,再使用适量的冷布料封孔,隔绝外界雨水。
(9)开放交通。检查裂缝的处理效果,若满足要求即可开放交通。
综上所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较易出现反射裂缝,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辆通行过程的安全隐患。对此,设计单位要深入现场勘察,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加固方案,有效处理裂缝病害,以更好地维持道路的正常使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