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穿刺进入静脉导管,让导管尖端处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1]。具有操作简单、安全较高、效果显著等特点,但堵管、感染等并发症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2]。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78例肿瘤化疗患者均符合研究标准,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1.37±4.15)岁;肿瘤类型:鼻咽癌15例,胶质瘤7例,肺癌9例,喉癌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3~77岁,平均(61.84±5.32)岁;肿瘤类型:鼻咽癌16例,胶质瘤5例,肺癌10例,喉癌8例。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晰未出现严重器官性损伤,各项身体机能基本稳定,能接受PICC置管化疗。且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个人及家属都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两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①穿刺方法选择不当、按压时间不够、穿刺部位活动等,均会导致穿刺部位凝血功能异常引发渗血;穿刺前对凝血功能等全面检查,嘱咐患者不要服用抗凝药物,穿刺结束后按压约10 min左右,且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3]。②导管弯折、移位、药物粘稠、清洗不当等因素均会导致导管堵塞;一旦出现堵塞采用浓度为5000 U/mL尿激酶于红外线照射下溶栓,出院后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换药。③由于一些患者的体质较为敏感,穿刺后容易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根据患者的情况谨慎使用抗过敏药,用药前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出现过敏时叮嘱患者不要用手抓挠[4]。④由于穿刺前消毒不充分容易导致输液管路感染;因此要确保整个穿刺过程中的无菌,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多患者有感染的迹象可于拔管后适当使用抗生素。
①两组患者护理后堵管情况的统计记录;
②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统计记录。
用SPSS 20.0处理,计数“%”(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很大差别。
对照组护理后堵管发生18例(46.15%),观察组护理后堵管发生7例(17.95%);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堵管情况比较[n(%)]
对照组护理后并发症总发生9例(23.08%),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总发生2例(5.13%);对照组明显多于观察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PICC因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显著,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得到了肿瘤化疗的广泛的应用。但处理不当易引发穿刺部位渗血、导管堵塞、感染、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对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前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认真清洗导管,做好消毒工作,保证穿刺过程中的无菌[5]。本文观察组护理后堵管发生率17.95%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46.15%;且观察组护理后化学和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渗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5.13%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08%,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降低了PICC堵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