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种时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将小麦小行距(15~20 cm)密集条播改为等行距(26~28 cm)宽幅播种,将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改为宽幅播种分散式的一种技术。宽幅播种粒籽均匀分布,无疙瘩苗,无缺苗断垄,克服了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阳光、争肥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缺点,扩大了小麦单株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达,叶蘖健壮,个体发育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提高了植株抗寒抗逆性,从而提高了产量。本试验目的是验证宽幅精播的增产效果,同时集成小麦宽幅精播增产增效综合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在鲁山县小麦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018 年10 月,该试验项目安排在鲁山县磙子营乡渠庄村丰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内。试验示范面积3.53 hm2,其中示范面积3.33 hm2,验证试验面积0.2 hm2。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土质为中壤质黄褐土,前茬作物为玉米。
试验设计小区面积200 m2,设3 个处理,重复2 次。选用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同一播种期,共3 个播种量。播种量Ⅰ:10 kg/667 m2(正常播种量),播种量Ⅱ:8kg/667 m2(减20%安排1 个低播种量),播种量Ⅲ:12kg/667 m2(增20%设计1 个高播种量)。同块麦田安排常规播种和小麦宽幅播种进行对比。
播种前机械深耕整地,用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每667 m2施复合肥(16-16-16)50 kg 加尿素10 kg。试验品种为优质高产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 包衣种子。2018 年10 月25—26 日抗旱播种。试验处理采用2BJK-6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行距23.31 cm,对照常规播种行距19.98 cm。播种前用雾管喷灌浇底墒水,11 月8 日用苯磺隆15 g/667 m2进行化学除草1 次,2 月27 日每667 m2追施1 次尿素15 kg,4 月6 日用吡虫啉+烯唑醇+天壮氨基酸液肥防治病虫害1 次,5月11 日用烯唑醇防治赤霉病,5 月28 日测产验收,6月2 日收割。
在试验过程中,认真做好生育时期的降雨、旱情及农事操作活动的记录,并分别于12 月26 日、2 月20 日和3 月15 日进行田间苗情调查。
小麦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 个点,每点调查一米双行穗数,平均折算亩穗数;每点取10 穗,每个小区30 穗,平均折算穗粒数;每小区收割2 m2,晒干脱粒称质量,测算千粒质量。根据三产因素估算理论产量。
从表1 可以看出,宽幅精播较常规播种出苗率高,基本苗0.2 万~0.5 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宽幅精播比常规播种出苗率明显提高。分析原因:宽幅精播所用的播种机下种均匀,播幅宽,籽粒入土排列一致,播种质量优于常规播种。宽幅播种机具有镇压功能,播种后镇压有利于密实土壤与种子,种子出苗快而整齐。
表1 冬前苗情调查
从表2 可以看出,宽幅精播较常规播种的单株分蘖和次生根均有所增加,同一播种方式,单株分蘖和次生根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分析原因:宽幅精播较常规播种播幅宽,疙瘩苗少、密集苗少,每株麦苗都正常分蘖、发根;基本无单根独苗,行距宽,通风透光好,更好地促进了麦苗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单体发育健壮,群体结构合理。
表2 拔节期苗情调查
从表3 可以看出,宽幅精播3 个播种量均较常规播种量有所提高,平均增产13.1 kg/667 m2,10 kg 播种量增产最高,为22.4 kg,增幅5.1%;8 kg 播种量增产比例最小,仅增2 kg。宽幅精播各处理亩穗数、穗粒数比常规播种均有所增加,鲁山县第一年实施宽幅精播技术试验示范,3 个播种量处理产量均有所提高,但增幅最大的仅5.1%,增产效果不显著,这可能与抗旱播种期稍晚、春季持续干旱、成穗率不高有关,建议继续安排试验,进一步验证增产效果,同时总结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表3 小麦产量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