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O
一位穿着汉服、手持望远镜的中国古代女子,刷屏了INS等一系列国外社交网络,以她为内容的人物插画也十分火爆,深受年轻人喜爱。
没有清晰的照片,艺术家们就纷纷拿起画笔、佐以想象,用一张张画作表达对她的敬意。汉服与望远镜,看上去似乎并不搭调,却是她最著名的特点。
兒童科普读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她的出生和死亡,成了重点标注的“大事件”;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 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她的出场顺序被排到前三;《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中,盛赞了她在数学上的贡献;《Nature》把她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甚至,当你偶尔无聊,抬头仰望夜空时,还能在宇宙中看到她的名字——在遥远的金星上,有一个小小的陨石坑被命名为“Wang zhenyi”。这位女子追逐星辰与真理的身影,留存于深邃的星空之中。
她就是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王贞仪。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清乾隆三十三年,王贞仪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之家,打小就在书堆里摸爬滚打。爷爷教天文、奶奶教诗词、爸爸教医术,开明的家庭教育给予了王贞仪知识、理解与爱。勤奋而聪慧的王贞仪8岁就能作诗,11岁能写一手好文章。这位童年顺遂的大小姐,本可以安安分分,以传统的“才女“之名觅得夫婿,相夫教子,然后与其他人一般默默无闻地生活。然而,从父亲决定带着小贞仪朝着长白山千里奔丧开始,故事的发展就变得和其他深闺大小姐截然不同了。
王家祖籍安徽,因祖父在金陵为官,王贞仪在南京生活了很多年。直到为人耿直的祖父得罪了上司,被调职至吉林后病逝,她便从温风和雨的江南被带入了寒风凛冽的东北。在吉林的4年里,她埋头苦读祖父留下的藏书,跟着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马术骑射,在草原留下“发必中的,骑射如飞”的英姿。
16岁,父亲开始带着贞仪四处游历行医,王贞仪因此见到了黄河长江在烈日下奔腾,夜泊于绝美静谧的洞庭湖上,亲眼看见壮士在秦淮竞渡,亲口诵读前人在岳阳楼留下的诗歌。
她用脚步丈量过这方天地,将山海装进了心中。
朝起思天圆地方,夜临想日月星辰
在王贞仪回到南京生活之后,她踏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因为那时女子不进学堂的风气,她没有老师,只能翻着张衡的《灵宪》苦思冥想。王贞仪每夜坚持观察天象,记录行星轨迹,写了《经星辩》正确推导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转方向。
在如此困难的境地中,她著写了《月食解》,用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们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全世界最早的、准确的月食成因解释,由这位18世纪年仅20岁的中国少女完成。
而接触到哥白尼的理论后,她又创作了《地圆说》,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结合宏观和微观来解释为什么人眼所见“天圆地方”的科学家。
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女性,研究天文的困难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若不是有广阔胸襟、卓远见识,又怎能突破时代局限,去追寻那遥远的科学真理。
和当时的读书人不同,王贞仪没有死读孔孟八股,而是心仪数学。《勾股三角解》 《历算简存》 《筹算易知》《象数窥余》……许许多多的数学科普书在她手下著出,为那个时代添上一笔数理的颜色。
其命如风吹云散,所行似金铭石刻
因为醉心学术、坚持真理,王贞仪做好了终身不嫁的打算。寻常女子15岁出嫁,她一研究就研究到了25岁。如此晚婚已经是破天荒,她还非要自由恋爱,选了一名家境贫寒但理解她的秀才——詹枚。
詹枚仰慕王贞仪的才学,甘愿为她打下手,帮助她把学术成果出书流传后世。王贞仪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德风亭初集》便是在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只是贫苦的生活终究无法支持这对夫妻继续研学,婚后仅4年,王贞仪便因为常年艰苦钻研,加上操劳家务而患病去世,未留下任何子女。一位伟大的女性,在人生第29个春秋陨落,像流星般闪耀又匆忙。
根据现有的统计,短短几年间,王贞仪在天文、数学、诗词等领域的著书共有56卷之多。她的手稿根据遗愿被转交给挚友蒯夫人,又经历多次辗转,大部分著作未等刊印就失传了。这位学贯中西、博览古今、通晓天文地理的女科学家,在200年前的无数个夜晚,曾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王贞仪这个名字如同一道光芒,刺破了黑夜的重重包裹,化作一颗指北的星辰,传递给后世力量和勇气。
尽管仅29年的生命如流星划过,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