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
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但是——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怀着功利心爱孩子势必伤害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如何爱孩子却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如果把握不好,会对孩子构成极大的伤害。
我们先来谈谈“有条件的爱”。
妈妈对4岁的儿子说:“今天你又得到了一朵小红花,真是好孩子,妈妈爱你!”
爸爸对5岁的女儿说:“今天的口算测试你得了满分,爸爸爱你!”
妈妈对3岁的女儿说:“你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
爸爸对6岁的儿子说:“今天你又在小区里骂人了,真丢人!我和妈妈决定不再爱你!”
以上表述,都是有条件的爱,即孩子只有满足了父母的某些条件,才能赢得父母的爱,如果满足不了,那么父母的爱就会收回。
许多父母自我辩护:“父母哪有不爱自家孩子的?之所以设置一些条件,无非是引导孩子学好。这明明是很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怎么会伤害孩子呢?”
有的父母则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孩子没有好的表现,凭什么让我爱他?给孩子的爱设置一些条件,难道不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吗?”
不难看出,父母给孩子有条件的爱是出于功利之心,是对父爱母爱的明码标价,容易对年幼的孩子构成心理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影响深远。
心理学研究显示,父母给孩子有条件的爱,孩子成年后会非常担心自己不优秀,心中常有挥之不去的无助感,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自己将会成为无用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微不足道的事物,自我评价较低,做事优柔寡断。
孩子的这些负面心理状态大多始于童年;换言之,都是父母有条件的爱造成的后果。
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无关,无论他成功与否,无论他是否乖巧,都毫无保留地爱他
那么,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
简单地说,无条件的爱就是不功利的爱。形象地说,有条件的爱是“我爱你,因为你做了令我高兴的事”。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无关,无论他成功与否,无论他是否乖巧,都毫无保留地爱他。
具体来说,无条件的爱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1.不索取。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就会只在乎孩子是否快乐,并不在意是否能从这份爱里得到什么。但这并不阻止父母从无条件的愛里获得幸福,相反,正是这种不索取,让父母更能感受到幸福。
2.爱孩子本来的样子。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对孩子的亲近感,是发自内心的,无关其他条件。这样的父母不会只关注孩子的某些优点或缺点,也不会按照某种模式去培养孩子,更不会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
3.对差异的包容。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意味着包容孩子不同于父母的人格特质、行为习惯、看待世界的态度。正是有了这些不同,孩子才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无条件的爱让父母认识到成长环境、生命经历以及行为秉性对个人造成的影响,进而接纳彼此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无条件的爱也能让父母变得更成熟。
有些父母可能会问:“怎么可以这样?孩子什么都可以做,难道就不能有所限制吗?”
需要澄清的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放纵孩子。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就事论事,纠正孩子的行为,但不能以不爱孩子相要挟,更不能对孩子全盘否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自身的独特性。与缺乏这种爱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自信,能更轻松地面对困难,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当然,这样的孩子也会犯错,也会遭遇失败,但是他们能坦然接受,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父母做不到无条件地爱孩子?恐怕,这与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
不可否认,即使进入了教育观念多元化时代,我国社会仍热衷于评价他人,而不是自省。许多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的基本方法是奖惩。“棍棒之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打是亲骂是爱”等仍有不小的市场。其价值观是:孩子要先表现出守纪律、有责任心等,父母才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总之,给孩子有条件的爱,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痼疾。
此外,向孩子直率地表达爱是我国父母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亲情的表达,使得年幼的孩子以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将父母的奖励和批评解读为有条件的爱。长此以往,孩子会心生不满,导致亲子关系不佳。
父母应该明白,“我爱你!”“你真是我的好孩子!”“你太了不起了!”等话语能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所以不要羞于张口。如果真的说不出口,也可以把自己的爱转换成爱的目光、温柔的抚摸等,总之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
无条件的爱不是无条件满足,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拘泥于字面理解,把“无条件的爱”理解为“无条件满足”。
比如,家里的玩具成堆,孩子在商场见了新玩具仍闹着要买。父母心想,如果不给孩子买,岂不是给爱设置了条件?于是爽快付账。这是无条件满足,与无条件的爱不沾边。
无条件的爱,在实际操作环节更接近的不是“无条件满足”,而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是说,是否满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内心没被满足的需求。父母对孩子情绪和需求的关注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父母都要关注,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比如,孩子说脏话了,家长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愤怒,不要马上指责他不文明;孩子打小朋友了,父母要关注他的委屈,不要立刻惩罚他的凶狠;孩子消费水平过高,父母要关注他的空虚寂寞,不要急于给他贴一个“败家子”的标签……
另外,某些无条件满足可能并不含有关注,而只是某些父母息事宁人的手段。
“好啦好啦,别吵了,给你买就是!”
“走走,拿着你的iPad玩去,别来烦我!”
“又不想上学了?好吧随你便!”
这些允诺满足了孩子某项要求,然而在这些允诺中看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更看不到爱,表面获得满足的孩子,心里仍然缺爱。
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倾听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时,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我们给孩子预设的行为门槛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我们开始认可他这时的需求是合理的,这时候满足他的要求,并不会带来放纵的后果,而是会让孩子收到类似“爸爸妈妈理解我”“我说出自己的感觉,就会有人理解我”的积极反馈。
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情绪,觉察自己的接纳度,这就是对孩子和自己双方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