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子涵
瓦:一直寻找的那一点不知在谁的心里
我始终在想,谁是那气势磅礴的一横,谁是那心腹的一点?谁在一直跪着没有得到恕罪,谁在深夜入室行刺,掏出一枚心脏?重重的一横,难道是一切罪恶之始?或者反抗镇压的力量之源?
那一颗心,一座大厦的奠基石,一盏朝廷的灯,一个人临终时的最后一句话,意念的产生及命运的出发点。
一口悬挂的洪钟,千钧般沉重,重重地击中那一点,正是要命之处,一切迎刃而解。
于是,在古老的乡村,我反复观察叠放在屋顶的那一片片弧形的瓦。敲击青色里面的钢声,是火的回音,而表面的青苔,则叙述着现实的沧桑。
在一座古老的遗址,我捡回了一块几千年前的断瓦。把它放在屋脊上,仍是当年的那种气势。取下来与二十五史放在一起,它则成了书房里的一部活字典。
一个字活着,是因为它有一颗包裹着的心。只是那一點,我一直在寻找,不知在谁的心里。没有翻到那一页,一段历史就得延续。
我总是想,是谁深夜入室,要去掏出那一枚心脏?是谁击中那要命之处,让历史的年轮一圈圈旋转?
之:母亲到了哪一座山坳
在大漠,把一切后事交给孤烟,然后沿着长河远行。从一滴水出发,生命原来跋涉久远。
母亲不能陪伴你一辈子,背着盛满油茶的陶罐走向朝圣之路,能不能到达终点她不知道。那罐油茶陪伴她终生,眼睛一直明亮。三步一长拜,并不一定是为她自己。
转过弯,打开一幅画面。时间湿湿漉漉、斑斑驳驳,一切都在眼前。脚步来自生命的源头,一直寻找终点,就像那一滴水的意愿。
一行足印在大地上延伸,沿着大雁迁徙的方向。为天空写一首诗,每个转折和停顿都是母亲洒落的词语。夕阳象征一种远去,它的善良是一直不让希望沉落。
群山逶迤如脚步起伏,胡笳声催,一匹飞马踢破山口。
暮霭流泻成河,眉毛湿重。一路插上记号的灯亮起,光芒如彗星突然扫过。
坐在山口寻望,影子的深处,母亲到了哪一座山坳?
丛:人,是人的另一面
一个人,不得不两次走在同一条河流上,这与两个人同时走在一条河流上不一样。
人是思想的河流。而人与人,是一条河的两岸。波光,有时永远够不着岸边,有时不得不跳崖,另辟蹊径。
猿声啼不住的,是信念及他的哭声。有时也是分道扬镳的沉默,只剩下地平线。
一个人永远忠诚于他的影,还是影子永远忠诚于一个人?
宽阔的河面,从心灵出发的师徒步履在河的正中。一道闪电划过脚底,冰面破裂。合掌的哲学惊惶失措,退回岸边的嶙峋,耸立另一个世界。
人,是人的另一面。告别与走近,在一面镜子里,谁是谁的引渡人?在前,或者后,似乎没有谁过分计较。
哦——回到我们这个地方,山就是海。一只独木舟载着梦和灵魂,划过一道山梁。
夕阳沉落处,重叠的身影映在波浪的天空。一条路,追赶着生命,时光在峰巅重现。
摘自《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2015年卷》(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