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叙事、以光抒情
——滩涂边上的教堂

2020-09-17 03:17陈文星CHENWenxing
建筑技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向海民居场所

陈文星 CHEN Wenxing

CWXD 建筑事务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的差异性源于地域的差异性,乃至每一块土地都有其特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然、人文交织在一起,建构出特有的场所精神。

斗垣村,福清市东北部的小渔村,龙江入海口,港道形似漏斗,堤像矮墙,村落外围是一片滩涂,广阔无垠。目之所及,是海天一线壮阔的场景。这方土地虽贫瘠,唯独番薯长势喜人;这方土地盛产蛏子连央视都慕名采访;这方土地,场所特性充满矛盾,人们敬畏大海,亦感恩大海。

1 故土难忘

福清市被称为“侨乡”,时至今日依旧有大量福清人在海外谋求发展。无论在异乡是否置业,福清人的第一桶金往往用于故居翻建,斗垣村亦不例外。俯瞰村落,依山而建的是历经百年岁月的四扇民居,单层建筑,存遗不多;向外扩散的是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厝,两层楼房,门前有旱地;最外一圈是近20年修建的4、5层小洋房。对于故土的热恋,仿佛只有通过建造才能得到体现。宗祠、庙宇、教堂无不是凝聚全村力量兴建而成,通常以差异悬殊的体量成为聚落中心。通过体量成为聚落的物理地标,看似荒谬,但背后的逻辑是那么直白与真诚。如何成为物理地标其实并不重要,如何成为心灵地标才真正值得挖掘。这里没有秀美的风光,没有特色的村貌,甚至远离世人对于“乡村”的定义。以近似野蛮生长的方式改变村貌,毫无章法,却又挑不出违和之处。大约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同一情感——故土难忘,这块土地的文化深深埋藏在土壤里,表达这方土地的场所精神,构建村民的心灵地标。

业主:斗垣村基督教教会

建设地点:福建省福清市斗垣村

设计单位:CWXD 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陈文星

设计团队:陈文芳、袁珏

基地面积:1 531m2

建筑面积:1 628m2

设计时间:2014.12

竣工时间:2017.06

摄影:子墨

2 人间烟火

国外无论多大的教堂,只要有一方讲台便可供牧师传道;这里多小的教堂,都得有一面舞台,大小节日大家以文艺汇演的形式相聚一堂。在国外的教堂,信徒带着原罪来到教堂忏悔,教堂是神性的;这里的教堂更多发挥了活动中心的功能,教堂是世俗的。虽然只是偏远渔村的教堂,但是村民寄予了厚望。希望不久将来有牧师常驻,设置了住宿;节假日开办青少年培训班,设置了教室;有些村民借用教堂场地举办喜宴,开放一层,设置了多功能宴会厅。2019年重阳节,教堂搭台备办了当地特色美食宴请花甲老人,村中青壮年筹备一切事务,老人悠闲享用美食,小孩满院嬉戏追逐,轻柔的海风拂面吹来,每个人心中都荡漾着欢声笑语。人间烟火味便是如此迷人。

3 以光叙事

村中民居朝向南偏东,为的是向海而建。本案建筑朝向也遵循习俗,屋顶以圆弧平滑过渡至垂直墙面,采用相同肌理饰面消解了不同部位构件间明晰的界定,摒弃对形态的模拟,固化场所特性的表征。

宗教建筑大约是光的容器,或明或暗的光环境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氛围的渲染。通过营造差异性的光环境渲染空间氛围,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访客情绪。

第一重空间,向海小广场让访客目眺大海,心境瞬间开阔。广场尽头是第一个转折点,背向大海拾级而上来到第二重空间,主门厅空间骤然压缩,光线趋暗,为的是让访客在入门那一刻平复情绪。第二个转折点,主门厅与直跑楼梯交界处,是整个空间序列中最为窘迫、阴翳的地方,访客刚平复下的情绪又瞬间紧张,下意识寻找目光中、内心里的那点光。第三重空间,直跑楼梯空间高耸,光线逐渐明亮,登高而上,紧张情绪逐渐舒缓。在第三个转折点推门而入便是第四重空间,大礼拜堂空间宽广高大,弧形屋面结合斜向天窗,让天光以更柔和的姿态进入室内并通过磨砂玻璃投射而下,散发着莹莹柔光。在这里,光仿佛是可以被触摸到的,是流动的液体,是平静的“光的海洋”,一系列空间在这里达到高潮,访客的情感在这里产生共鸣。“光的海洋”,成为进一步阐述海洋文化的实物化表征。

1 从海堤眺望教堂

2 从村庄俯瞰教堂

3 从滩涂眺望教堂

4 东侧教堂立面

5 北侧教堂立面

6 二层门厅

7 三层大礼拜堂屋顶

8 三层准备间

9 一层平面图

10 二层平面图

11 三层平面图

12 剖面图

空间在一次次转折和行进过程中,或向海而行,或背海而上。但是磨砂玻璃透光不透景,摒弃了视觉上与大海的对话,寻找内源性的关联,海的意象通过光来表达。“五感”的“形”集中在对光线的感知,进一步强化光线对访客情绪的影响。

4 以光抒情

这方土地多灾,一年不下十个台风登陆,为了顺应当地气候,传统四扇民居的外围护结构以砖石为主,墙面开小窗,屋顶硬山,瓦压砖石,宛若海边的一块块磐石,这种对自然的适应性造就了传统民居自卫、不屈的特性。建筑狭长的开窗呼应场所特性,门户只是海边磐石裂开的条条缝隙。建筑的建构逻辑与民居一脉相承,地域性的表达侧重在场所特性的关联。

村里的至高点矗立着一间寺院,相邻的天主教教堂消隐在山坳里,新建的基督教堂向海而生,这个小渔村浓缩了中国宗教信仰的现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向海而生的建筑应有的气度。宗教建筑去符号化,以平和的姿态融入村民的生活,以包容的姿态向世人敞开门户。在这里不论教派,只谈信仰的真善美。

村中骨灰堂柱子装饰成科林斯柱式,中国审美价值观大约从农村坍塌在地。这已然不是崇洋,而是对自我根源的否定。往下传承的不仅仅是物质内容,更需要传承的是根源性的价值观。不从众、不随流,让根源性价值观这颗种子在村民心中扎根,它不是不具有生命力,而是在各种炫目刺激下显得“无力”。建筑企图通过构建场所精神来表达自我根源的肯定,唤起村民、访客的共鸣与思考。建筑内核是从设计者、建造者到使用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延伸,个人的自信乃至民族的自信都是来自对根源的肯定。

5 结语

场所精神源于自然条件和时间沉淀,建筑能够成为场所精神的一部分,必然是顺应自然考验和历经时间磨炼,冠之以“地域性”或“文脉”。建筑材料在变革,建构方式在更新,受限于严苛的造价、高昂的人工成本、易于取得的建筑材料,遵循旧制已不可能,亦没有必要。建筑溯源的是背后的建构逻辑、场所特性,将场所精神按照这个时代的建筑语汇实物化,实现与自然对话、与人共鸣。

猜你喜欢
向海民居场所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中华民族 向海图强——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向海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