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血液透析患者维持生存需要具有良好功能的血管通路,而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最好的血管通路,被称为“生命线”。因此对动静脉内瘘的使用进行护理干预,从而延长血透患者生命,提高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动静脉内瘘在进行第一次穿刺时,内瘘不成熟,血管脆性比较大,因此容易导致皮下血肿,严重影响内瘘的使用。对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选择,应选择绳梯法。护理人员在進行穿刺时,顺血流方向选择肘静脉进行穿刺,逆血流方向在穿刺点吻合口上5cm左右处,穿刺点之间距离相距7cm,穿刺针与皮肤以45°角进针,穿刺部位要更换使用,以降低对动静脉内瘘的损伤、刺激。
动静脉瘘在进行穿刺时血透结束后应正确地使用压迫止血,从而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为保证动静脉瘘穿刺的成功率,应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定期对主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免因操作不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仔细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血透的治疗方案和进行动静脉瘘穿刺操作的目的与作用,告知患者预后情况,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患者依存性,使其更好地完成血透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打消患者疑虑,缓解患者对血透治疗的恐惧感。
2.术侧肢体的护理。护理人员应避免对术侧肢体进行静脉输液、抽血及测量血压等操作,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如何有效地保护术侧肢体。
1.术后常规护理。采用软枕抬高患肢50°左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避免寒冷引起血管痉挛。
2.观察内瘘情况。护理人员在术后24小时内需严密监测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发现可疑血栓形成时应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干预。每天应至少进行3次检查,使用听诊器听诊,以造瘘部位有无吹风样杂音来判断是否通畅,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注意事项的讲解并指导患者触摸血管震颤,以增加自身的防护能力。
3.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早期进行前臂锻炼有利于促进内瘘成熟和发育。患者术后3天可进行抓握动作,拆线后可进行握力器锻炼,每日可多次进行锻炼,每次10分钟左右为宜。也可使用热敷、捏健身球等方法促进内瘘成熟。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指导锻炼。
1.皮下血肿护理。若动脉穿刺失败后在原部位进行二次穿刺会出现皮下血肿。若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皮下血肿,进行再次穿刺难度较大,可在血液流速较好的静脉端换成动脉端继续透析。对于是否要留针或拔管根据患者凝血情况决定。静脉穿刺失败后可在穿刺点近心端重新穿刺或另选静脉穿刺。穿刺失败后应立刻按压,24小时内冰敷,24小时后可热敷,使用胶布固定穿刺点。
2.穿刺针眼渗血护理。患者血管条件不佳、全身血液肝素化,以及反复穿刺等使血管受损造成穿刺点处渗血。伴有严重肾性贫血的透析患者,应经常更换穿刺点,采用绳梯法进行穿刺减少皮肤血管瘢痕。利用无菌纱线启动内源性凝血机制,预防穿刺针眼处渗血。针眼出现渗血时可将穿刺针全部推入血管,将针柄贴紧皮肤用胶布交叉固定,并将纱布进行卷压迫,效果可靠。针眼渗血量不大时可在针眼两侧用棉球止血,如果渗血量比较大时可重新穿刺。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步骤。对于依存性差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血透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不断进行相关知识宣讲,将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告知患者,让患者明白动静脉内瘘的重要作用,同时让患者更加明确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
护理人员可以制定动静脉内瘘康复程序表,按照表上内容进行宣教,对不同阶段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理念指导,可提高患者对动静脉内瘘外观满意度,提高使用效果。
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应进行随访。随访的内容不只是询问患者病情,更应该对患者讲解动静脉内瘘维护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维护内瘘,增加内瘘使用寿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对于血透患者,规范、完善的护理体系是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前提。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有效处理内瘘使用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患者的血透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