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智能手机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积极影响

2020-09-16 12:01吴文云鲁冰
幸福家庭 2020年11期
关键词:空巢老龄化老妈

吴文云 鲁冰

一天,老妈在电话中和我叨咕一遍生活琐事后无奈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连对面看见都不打个招呼。我那天坐车,上来好几个同村的年轻人,但一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和我说话。”经过我的解释和开导,老妈才释然。这件事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感谢信息化时代,感谢智能手机。

老妈在某种意义上还不算是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典型代表,因为她还要帮忙带孙子,这意味着她被充分需要,情感上有所寄托,生活也很充实。但她若脱离了“奶奶”的角色,比如乘车时,她就成了独立个体,希望与他人互动。当被“外人”无声拒绝时,她会用各种话自我安慰,但掩饰不住的是渴望与他人联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精神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就如同空气、水和食物一般重要。在衣食無忧的年代,精神基本需求是否能被充分满足是没有老幼城乡之分的。而现实中,受身心特点和生活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空巢老年人群体的精神需要被忽略。

在信息化时代,老年人习惯的联系方式——面对面交流,正在慢慢弱化。即便是生活充实、有文化的老妈,还是要借助智能手机与子女联系,帮助她缓解寂寞、无奈的情绪。老年人太需要一个及时的“连接”,帮助他们及时联系子女,满足精神上的基本需求。人们要科学而多视角地了解智能手机对农村空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具体影响和作用,并努力以智能手机为媒介推动农村空巢老年人跟上时代,乐在这个时代。

智能手机与掌控感。疫情下,老年人就医成了大问题。健康码、扫码乘车、网上预约挂号……可能让部分老年人去不了医院等地方。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手机扫码”掌控时,曾经有能力的“我”什么也干不了,无能和自卑,气愤和无奈的负面情绪就很容易出现。而面对这种情况时,老年人多是回避和退缩,会变得更加依赖子女,有的老年人甚至会产生自责和羞愧感。智能手机对生活的改变让农村空巢老人身心都受到了束缚。掌控了智能手机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决策自己的生活,这是多么现实又迫切的身心需求。

智能手机与情感连接。在农村,针对老年群体的社区活动有限,而子女却又常常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很少回家。即使在节假日,由于私家车的便捷和现代生活的忙碌,子女也很少能在家里住上一晚,饭后基本就返城。与子女孙辈的情感连接也有限,彼此之间了解和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老年群体更加孤独,很多情感和需求都压抑在心中。智能手机的运用,比如微信朋友圈,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子女亲人的心情、生活和工作,从而可以放下他们惦记孩子的心。看到孩子的快乐和成长,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会增强,甚至花了好长时间写上一句带错字的评论,也会让他们觉得开心。他们虽然生活在小小村落和乡镇,但看到孩子动态时的心情是与孩子、亲人同步的。这种同步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冲淡无望感、无用感以及焦虑无意义感。

智能手机与积极老龄化。农村的老龄化与城市老龄化有很大区别,城市更倾向于积极老龄化。城市中的老年人,琴棋书画旅游会友,人老环境不老,更容易被环境激发出“夕阳红”的生活。而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老年人更多的是消极老龄化。很多老年人眼神和语气里的无奈压过了心底的渴望。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能够扰动空巢老年人的心。比如抖音、快手以及老朋友、老同学、老战友或老邻居的朋友圈和群聊,让他们看到了同龄人原来可以活得那么精彩。也许只是群里斗斗图,转发几条身心健康专家的文章或者只是点开那个引人发笑或者熟悉的老歌小视频,但老年人的心却被激活了,老年人想要的滋味儿就多了起来。

看到一则消息说上海某社区针对老年人进行智能手机培训推广,我不禁想到,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智能手机推广和培训是不是也要加速开展起来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社区教育中心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空巢老龄化老妈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爱逛街的老妈
“精明”的老妈
“快点儿”老妈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做个新版老妈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