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红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在实践活动中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本领,是学生学习、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人,因此,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要求幼儿敢于、善于、乐于提问;二是要引导幼儿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迁移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绘本以图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呈现。数学绘本直观性、趣味性等优点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幼儿思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培养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1.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让幼儿自由地阅读,自己体会、发现、探索数学绘本中的数学元素和情怀,寻找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集体交流,促成幼幼互动,尽量把时间留给幼儿介绍各自的发现,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人。由于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不懂如何表达心中的疑惑,在数学绘本阅读中,教师要设身处地想幼儿所想,努力发现幼儿的好奇点,然后引导他们把这种疑惑总结成具体问题。例如《点点蚂蚁盖房子》数学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先梳理问题再进行“问卷星”调查,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问卷星里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让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发现的1~3个问题。幼儿和家长一起找到答案后,次日到班级用自己发现的問题考考其他同伴。回答正确的幼儿会有奖励,以此激发幼儿积极发现问题的兴趣。
2.关注幼儿所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提出最具代表性、最想问的问题。比如很多幼儿提问时只会用一句话“这是什么”来表达,其实心里想了解更多,却不知如何提问。此时,教师要慢慢引导幼儿:“你是不是想问……”
3.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幼儿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有时会不切主题。这时,教师不可嘲笑或不理会幼儿的提问,应认真对待,尽可能详尽回答并加以引导:“这个问题这样问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要让幼儿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尽量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以及交流等活动中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例如在《排座位》数学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电影院的场景,让幼儿拿着“电影票”以观众的身份找座位。至于幼儿如何找、以什么方法找,教师不作任何要求和提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相互合作交流找到相应的位置。孩子们找到位置后,教师启发问:“为什么会有两个小朋友抢到同一个位置呢?”一位幼儿说:“我是从左数到右的。”另一位幼儿说:“我是从右数到左的。”师:“还有其他办法吗?”幼儿再次思考。一位幼儿说:“座位有前有后,还可以从前往后数。”另一位幼儿说:“还可以从后往前数。”在交流过程中,幼儿慢慢地发现座位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而从不同的方向数找到的座位不同。
最后幼儿分组交流,总结出四种排座位的方法: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②从上到下,从右到左;③从下到上,从左到右;④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幼儿参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结果,有些出乎意料,让幼儿颇有成就感,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进而把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幼儿在通过数学绘本阅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创造了数学问题,从而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方法,实践运用
阅读《公主殿下来的那天》读本时,由于幼儿没有面积相关概念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共读绘本,幼儿无法理性科学地比较床与餐桌的大小。此时,教师可以准备好床、餐桌、餐盘的平面图,设计出以下环节:①孩子们,大家知道如何比较两张床的大小吗?②大家一起找一找书中的村主任爷爷是怎样比较大小的?③你能学着村主任爷爷的样子,用爷爷的方法比较床的大小吗?幼儿亲自动手,把垫子平铺在床上,直观地发现只要比较两张床上垫子的大小就可以了,而餐桌大小的比较方法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幼儿便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数学绘本中蕴含了许多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蜘蛛和糖果店》绘本里,小蜘蛛将每个顾客每次买的糖果都记录下来,使用了记录法;《公主殿下来的那天》《面包公主三姐妹》用的是测量的方法;《鼓鼓和蛋蛋的梦想》用到了表格法,《都陵村168号》用到了比较法;《猜猜看》用到了排除法;《成为好爸爸》里面有圈画关键字的方法。教师要仔细发掘,适时点拨训练,引导幼儿发现、掌握这些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中,提高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寻找放屁王》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寻找放屁王》故事大概是放屁王放了几个臭屁赶跑了抢劫老爷爷的歹徒。老爷爷打电话到学校寻找放屁王。校长根据老爷爷提供的线索找出了放屁王。以下是教学实录片段: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找出放屁王呢?”
幼1:“我想用投球的方法,不可能是放屁王的放一个箱子,可能是放屁王的放另一个箱子。”
幼2:“我想用画圈的办法,有可能是放屁王的就画圈,不可能是放屁王的就划掉。”
幼3:“我想用站队的方法,有可能是放屁王的排一队,不可能是放屁王的排一队。”
幼4:“我想用表格的方法,是放屁王的排左边的格子,不是的排到右边的格子里”。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真多,碰到问题能够努力动脑筋想办法,给你们点赞。”
为了寻找放屁王,幼儿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借助绘本巧妙引导,让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开发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最佳结合,寻找切入点
教师要努力发掘数学绘本阅读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数学绘本与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形成共振效应。
例如,《时间的故事》数学绘本用闭上眼与睁开眼来诠释1秒时间的长短,再用60个闭眼与睁眼来诠释1分钟时间的长短。通过画面的对比阅读,幼儿在视觉上有了清晰的感知,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清晰感受时、分、秒的长短。在游戏活动“轮流玩一分钟”的情境中,幼儿不用教师準备的沙漏,而是用已学的一分钟60下眨眼的经验来计时,后又演变成用抬食指来代替眨眼。这个过程中,幼儿用已学的数学经验解决了学习、生活中关于时长的问题。
《有想除掉的东西》绘本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小区的路上有几颗小石子,路过的小朋友很容易滑倒。这就可以让幼儿初步感知数量的概念。在移除小石子时,教师让幼儿尝试着记录总数和去掉的数量,这对幼儿理解减法有很大的帮助。当在生活中遇到相同问题时,幼儿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了。
(二)回顾反思,总结梳理
回顾与反思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大多数教师都止步于问题的解答,却忽视了解答完成后的检验以及方法的反思和总结。数学绘本中有很多善于梳理总结的优秀范例,教师可以加以借鉴。
《一起一起分类病》是个很好听的故事,非常符合幼儿心理。大部分幼儿没有整理分类的概念。而在学习完《一起一起分类病》数学绘本后,教师的小结“整理房间时运用分类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房间更加整洁美观,居住也更加方便;超市、图书馆进行分类,更加方便顾客找到需要的东西;而垃圾分类便于我们回收垃圾。所以分类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分类,学好它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以及最后的回顾提升“所以,当我们今后需要清理杂乱无章的东西时,就可以使用分类的方法了。因为分类,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整齐方便、有规律、有秩序。”将分类从方法上升到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高度,帮助幼儿总结分类方法的益处和作用,成为着眼幼儿未来发展的点睛之笔。
总之,数学绘本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在数学绘本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厦门市莲龙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