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妍
导语: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是尝试创作诗歌。
我们要不要害怕写诗?
诗歌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给诗歌下定义。所有对诗歌的定义都是苍白的。诗歌的神秘和美好就在这里。
文学史上的确有大诗人,有古体、乐府、绝句、律诗、自由体等诸多样式,但是你要写的是“我的诗”,独一无二,它有着你的气味和气质,有着属于你自己的所有美好和残缺。
而且现代诗已经空前自由。你完全可以大胆写,实现最彻底的汉字飞翔。
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在大地上画下他的涂鸦,都有权利在春风里说出他的咿呀。写诗也是如此。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写诗的权利,这是生命本应具备的色彩。
不要以为诗歌是文人的“专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歌曾经并一直活跃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活在有诗意的生命里。
不要害怕自己写出来的不是诗。没人知道诗歌是什么样子,就像没人知道“鬼”是什么樣子。开玩笑地说,你的诗写成什么“鬼样子”,都是可以的,都是无可指摘的。
不要害怕写诗。我们都喜欢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德国诗人海德格尔语)多年之后,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什么时候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这不是老师的追问,而是散文家司马中原先生的温柔一问。
为什么要分行?
有没有人告诉你诗歌就是分行的散文,或者你心里也隐约这么感觉。我不这么认为。分行是喘息,是停顿,是姑且给我们的读者一点儿回味的余地。亲爱的读者啊,你可以不再读我的下一行,你可以随时离开,我们的缘分到哪一行,我的诗就到哪一行。分行,是体贴。
不要密不透风,不要那么斩钉截铁,不要吓得人哆嗦、逼得人战兢。分行,有点儿像剧本台词,一来一往才精彩。分行的诗,多像一个超然淡然粲然微笑的知己啊,绝不像严父、高官、冷禅师。
当然,分行也是有一定艺术的,但当务之急,先分了再说,分多了也就懂得了。
该如何看待仿写?
我曾经非常抗拒仿写,我认为“一首可以复制的诗”怎么可以叫作诗呢?诗的唯一性、生命性何在?我曾经用几分钟时间仿写了《我爱这土地》,但并不认为这是良好的诗歌创造之路:
假如我是一朵花,
我也应该用孱弱的身躯去占领:
占领那龟裂的黄土质的原野,
占领那陡峭的沉默而冷峻的山崖,
占领那无数条潮湿笨拙的河岸,
还有那些凋零的房架那些断壁残垣
——然后我枯了,
我也要将每一粒花粉撒向这世上最广袤的原野。
为什么我的腰杆常常屈弯?
因为我对这原野爱得绝望而热烈……
后来,我的看法有所变化,这源于一首《我选择》。作者周梦蝶连写2 1行“我选择”,我的学生读完之后手痒无比,纷纷写出了他们的“选择”,优秀无比,读来甚喜。我突然觉得,诗歌的形式只是一个壳,只要灵魂是我们自己的,仿写又何妨!再后来,学生们读到金圣叹的短文《不亦快哉》,他们再一次主动仿写,更证实了我的看法。
当然,不论原创还是仿写,朗读一遍,或请人指点,都是不错的选择。
两个孩子悲惨地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家里,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里用“废墟里的两朵蔷薇”来形容这种情形。简直触目惊心!让人在心酸中眼含热泪,在叹息中提振勇气。连悲惨都可以比喻,连荒芜都有诗意。一个写诗的少年,在我眼里无比可爱、莫名纯洁、堪为良友。诗歌在我们望向这个世界的每一眼里,诗歌在我们每一次的怦然心动里。这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生命馈赠。何不来一首?
(郭培旺老师)
小时候
幸福是一句句温柔的叮嘱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幸福是一本本薄薄的图书
我在外头
知识在里头
后来啊
幸福是一段段追寻的历程
我在这头
梦想在那头
而现在
幸福是一次次快乐的检验
我在这头
成功在那头
(指导老师 雷碧玉)
简 评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家喻户晓,短短的篇幅却道出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要想模仿出其风格和神韵并不容易。《幸福》这首小诗就是仿照《乡愁》的写法,以幸福为主题,以时间变化为主线,表达出成长路上小作者所感知的满满的“幸福”感。整首诗虽是淡淡叙述,但语言的组织和情感的表达恰到好处,叠词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雷碧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