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有关声音的谣言你信了多少

2020-09-16 11:08张晔
科学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胎教赫兹声波

张晔

谣言:胎教音乐能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真相:大脑没有创新中枢,不如听准爸爸的声音有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准妈妈、准爸爸喜欢用音乐进行胎教。对此,专家说,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孩子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如果采用音乐来进行胎教,由于音乐有大量中高频声波,在穿透羊水到达子宫内部时,孩子其实听到的是噪音,因此用音乐对孩子进行胎教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而准爸爸的声音比较低沉,穿透羊水以后对孩子来说更加容易辨识,所以准爸爸多跟孩子说说话是有效的胎教方法。

在孩子出生后,对大脑的训练和开发显得更重要。“仔细想想,孩子在出生后短短一年左右就能學会说话,一岁半的时候甚至可以跟家长顶嘴,并随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可见人的大脑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专家说。

科学家把人的智能发展分成了许多种,但这些能力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界限,只是有一些能力发展得更早,有一些发展得稍晚;有一些发展得比较快,有一些发展得比较慢。最重要的能力是在个性化的、不同背景下的、针对不同目标的决策和创新能力。

科学认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决策能力的不同,因为人脑的决策网络是不一样的,好的决策和创新能力是很多能力的综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许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可以刺激大脑,让孩子的创新能力更强呢?

实际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至少科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简单且安全合适的方法。人的大脑中并没有所谓的“创新中枢”,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全脑网络的协同工作能力。善于创新的人,其全脑网络更加优化,连接更为广泛,脑的整体工作效率比别人更加高效,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消耗的能量更小。

谣言:声音可以提高免疫力

真相:高频声波有害,长期听或损伤孩子听力

用声音提高免疫力是典型的伪科学,某些声音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还有害。比如有人听了刮搪瓷碗的声音就很抓狂、烦躁,是因为这些声音的频率太高,对大脑是有害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波长的声音只有青春期的孩子能听见,早于或晚于这个时期的人都听不到。

“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赫兹,但是过了青春期,大多数人就听不到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了。”专家解释说,由于自然界中很少有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基于“用进废退”的原则,人脑自然而然地就放弃了这部分功能。

网上有许多音乐产品下载或销售,有的号称是无损音乐,而无损音乐其实是保留了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根本听不出来,除非是经过专门音乐训练或天生是“金耳朵”的人。

一些特殊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能达到16?000赫兹以上,所以部分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经过训练后可保留这种能力。

此外,曾有一些16?000赫兹以上的手机铃声在中学生群体中特别流行,因为只有他们能听到,而老师和家长听不到。不过,专家并不建议长期听这样的高频声音,“因为声波对大脑有反向调节作用,频率越高能量越集中,长期听这样的声音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谣言:“白噪声”可以催眠

真相:有科学依据,但并非对所有人有效

由于都市人夜生活增多、加班熬夜现象普遍、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失眠的人越来越多,国内某电商平台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8月,“90后”人群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118%。相比口服保健药物等方法助眠,听阿尔法声波快速入眠的方法,由于不涉及药物副作用,因此很吸人眼球。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但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需要当事人自己调整好临睡前的心态。”?专家说,阿尔法声波的频率为8~13赫兹,这个频率正好是人脑电波的放松节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助于很多人放松情绪和帮助入眠。

也有人把阿尔法声波称为“白噪声”,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下雨声、流水声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在各大音乐平台上,也有专门的“白噪声”下载。但是听多久的“白噪声”才能入眠则没有标准,这跟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就是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是否能够慢慢开始集中,如果反复回忆白天工作中的事肯定还会失眠。专家建议,在睡前可以做一下正念冥想,比如抛却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呼一吸间,这样人很快就能放松下来,大脑的压力得到缓解,助眠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胎教赫兹声波
胎教
胎教
声波杀手
声波实验
半导体太赫兹技术常温操作的设备和系统
“隐身 金字塔”
声波大炮
全面解读胎教7大方式
“胎教”自古不新鲜
首都师范大学太赫兹光电子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诚招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