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珠
未来5年,高铁能不能通到你的家乡?互联网会不会在乡村普及?孩子们还会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吗?我们的生活如何在筑起“金山银山”的同时守住“绿水青山”?
今年8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都开设了“十四五”规划建言专栏,邀请人民群众为“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建言献策。其中,人民网特别策划了“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网络专题和“下一个五年,我最期盼的变化”网络投票,汇聚人民心声、传递人民期盼。
在养老机构安享晚年的老人
本刊记者梳理发现,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乡村产业等,是人民建言中提及最多的内容;人民最期盼的变化,则集中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科教兴国三大领域。这些涵盖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建言,有哪些是人民最普遍的期待、最热切的盼望?又有哪些可能在未来5年梦想成真?
医疗和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人民最关注的两大领域。其中,异地就医费用报销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领域人民建言最多的环节之一;对于养老保障,人民建言中也有许多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各省区市的医疗保险基金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尚未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而在我国各省份之间,劳动力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跨地区自由流动。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地市级统筹,对跨地区就业的劳动力报销医疗费用造成了诸多不便;若提升统筹层次至省级乃至中央级,则意味着必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用相对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补贴欠发达地区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廣泛的公平。
对于这种便利和公平,人民期盼已久:“越来越多的父母跟随子女到异地,遇到异地就医问题,希望能尽快实现全国统一异地自动核算”“希望医保门诊买药报销能全国通用,而不仅仅是本地”“希望政府早日实行医保全国联网制度,健全医保异地特别是跨省报销制度,方便群众异地就医和报销”……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而在区域发展渐趋平衡的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乃至中央级统筹的主要“障碍”也将消弭于无形。
在养老保障方面,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使我国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持续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当代青壮年人口未来的养老负担;多数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就业,也使留守老人面临着无人照管的困境。
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难题,人民建言中表现出不少担忧:“我们两位即将步入老年,独生子又在距离我们2000里外的广州就业,广州房价高买不起,我俩从鲁西县城公务员和教师岗位退休,担忧今后的养老问题”“我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养老负担较重,希望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多建立一些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以后的养老模式提供多种选择”……
对于如何化解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养老难题,人民建言中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愿的老人可以免费生活在一起,年纪小、有能力的老人照顾年龄大、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今天我照顾他,明天你照顾我的互助养老模式”“建议在新建的商业住宅区里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养老设施——托老所、医养中心等,这样老人在需要时能统一集中享受专业养老服务,子女也解除了后顾之忧”……
养老不仅是一项基本社会保障,也是一个前景光明的新兴产业。对于人口老龄化造成的政府财政负担加剧,目前,我国已在探索通过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缓解退休人口增加带来的财政压力,若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发展养老产业,人民担忧的养老难题或许便可以缓解。养老产业发展创造的大量服务业就业岗位,将为政府提供更多税收收入,从而进一步减轻财政负担;养老企业间的充分自由竞争,也将进一步优化社会养老服务、降低人民养老支出。
总之,无论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是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以自由市场为导向都将成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编制的主要着力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应人口自由流动趋势、打破地域壁垒,不仅是人民的希冀,也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后的必然;养老保障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自由进入,既能够减轻政府负担,也可以缓解人民压力——人民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期盼,有望成真!
区别于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成本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教育是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一种公共服务。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从公民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意味着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充沛的选择机会。
伴随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科教兴国”已经成为人民的共识。在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言中,有不少建言提出,应当更加重视教育,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在任何行业,人才都是重要的生产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重视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用人才培养人才,才可能收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效。而吸引人才进入教育行业,首先要提供适宜人才发展的“沃土”——福利保障更健全、体制机制更完善。有建言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素质,持续稳定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岗位”;还有建言建议“给民办教师更多的社会关注和社会保障、更多的晋升公办教师途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2018年1月和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提出,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种好梧桐引凤来”,更优质的福利待遇吸引来的教育人才,一定是专业性更强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服务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任何社会资源的分配都应当考虑公平性。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有建言便指出了这一现象:“现在很多城市实行小学、初中对口入学,往往中心城区教育质量较好、郊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的教育资源又远远不如城市。尤其是城市学区房受到热捧,有钱家庭的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家庭拼尽全力也赶不上。教育的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希望今后能更注重教育的公平,让郊区和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更多建言则对我国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平衡区域间、城乡间教育资源,将网络直播课程带入偏远地区,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实行城乡地区‘结对子、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育”“建议国家取消上学户籍限制,上学不能设置任何限制,随父母就近入学”……
教育不止在学校、在课堂,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山野中看到的一草一木,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因地施教”,也可以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贡献。有建言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将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为城乡家长提供普惠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也有建言立足于城乡间自然资源的差异,提出发展更适宜农村和农村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根据地方条件在农村集体土地中统筹划拨种植、养殖土地,建设学校农业实践基地”“面向贫困农村地区学生单列农林牧渔专业定向生,毕业后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
教育并非只有一种形态、一种方式,也并非只在某一个时间段发生。如同白纸一般的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固然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成年后继续寻找途径完善自我、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的人却更加值得尊敬。人民建言中便有这样的汲汲求学者向“十四五”规划发出呼吁:“我的知识储备不足想学习,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希望可以创建一个权威、系统的学习网站平台,让我们这些想学却没有头绪的人可以更有效、便捷地学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15年我国教育现代化要实现的重要任务。在教育领域,人民的迫切期待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
当前,人口红利期退去、老龄化时代到来,我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转折点。教育,是国家对人民、人民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投资过程是我国向学习大国迈进的过程,而成为学习大国是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民通过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终身学习,掌握更广阔的知识、更扎实的技能时,人口才能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民对“科教兴国”的盼望,正在成真!
伴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
“空心村”出现,有人视之为乡村凋敝的标志;土地规模经营,有人视之为土地兼并的前兆。事实上,农村人口减少、土地规模经营,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农业产出受制于土地面积,用同等面积的土地产出收益供养一家七口人和供养一家两口人,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截然不同,因此,减少务农人口的数量,鼓励更多农村家庭成员进入城市就业、赚取更高的工资,才能真正显著提高农村家庭的整体生活水平;务农人口减少,人均耕种的土地面积和人均享受的土地产出收益便会增加,这一发展过程便是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而少量人口耕种大片土地,势必要求实现机械化耕作、現代化经营。
扎根土地的人民最了解农村现状,有建言便反映:“我是江苏徐州新沂市农二代,在城市里打拼。我的父辈还是从事农业种植,年龄都70多了,干不动了。村里好多人不乐意种地,因为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打工。以前的耕作方式也浪费了不少土地资源,希望国家有个强制的政策集中统一耕种”“合理分配自留地后,其余耕地实行集中化,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拉低地租等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成本、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可以降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使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承接发达国家的工业加工订单——这一过程便是过去30多年间“中国制造”遍布全球背后的“秘密”。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了吸纳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正在逐年攀升。可以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就业,不代表就要减弱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相比城市,农村在自然资源、特色民俗等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适宜在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应当是与其比较优势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振兴乡村、发展乡村产业,并不等同于直接在农村建设产业园区、兴办企业——尤其是污染性企业,也并不意味着要把农村建设为城市;在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支持、培育与当地特色适配的第二、第三产业,保护当地的“绿水青山”并用其创造“金山银山”,才是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
在振兴乡村的进程中,生态环境是农村的重要生产资料。对于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人民有许多建言:“建议由政府出资,每三五户人家就设置一个分类垃圾回收设施”“成立‘三农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全乡环卫管护和保洁人员的管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乡重点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清理,对各村垃圾池的垃圾进行转运”……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人民也有许多思考。对于第一产业的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有建言建议:“建立大型农牧集团”“引进专业机构对耕地进行统一耕作”;对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建言建议:“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支持的同时也必须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对于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建言建议:“推行‘农业+旅游模式,农业规划时掺入旅游业成分”……
农村一二三产业要融合发展,而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群体以知识、技能相对受限的老人、儿童和体质相对柔弱的妇女为主体——乡村振兴亟须大量懂农业、懂技术、懂经营的专业化人才进入农村。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之源,这也已经成为人民的共识。有建言系统地提出了通过引进人才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途径:“1. 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2. 大学生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多元化产业,实现养殖、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发展;3. 通过大学生回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形成示范效应,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有为青年回乡,二来让村民就近在家乡就业,可以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
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口的自由流动相结合,未来的中国农村必然将在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走向振兴。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有便捷的交通運输和通信网络,可以实现城市与乡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高效流通。因此,有建言建议“着重建设农村地区互联网络基础设施”,还有建言建议“像当年建设公路(‘村村通工程)一样来建设快递业的最后一站(‘村村达),让生活在农村的公民也能享受和城镇公民一样便利的网络购物”……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今已经发展到了走出农耕文明、踏进城市文明的“岔路口”。当城市中丰富的就业机会、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其中时,许多人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渴望看一眼绿水蓝天、回味一次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当前,我国正在通过培育发展适宜农村的产业力图实现的乡村振兴,未来便将是一幅山清水秀、原野无际、秩序井然的宜人图景——人民对“复得返自然”的期待,即将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