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董父豢龙,风水宝地;左邑桐乡,晋国故都;将相故里,华夏囍根。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外出幸巡,路经此地,闻南越(今广州番禺区)大捷,因获喜讯(左喜),遂赐桐乡为闻喜(右喜),被誉为“中国囍城”。
婚蛋,闻喜煮饼的前身,酱褐色,表皮上满披一层白芝麻,内馅由深栗色至浅白,层次分明,富有弹性,蜜丝金黄,气味芳香;起源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这种圆形的糕点其外形似蛋象征“团团圆圆”,蜜丝之长寓意“情意缠绵”,芝麻之多喻示“多子多福”,其美满合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民俗囍文化,形成了每逢婚嫁贺寿、拜祖祭祀都用这种美食礼待宾朋的习俗。久而久之,俗称其为“婚蛋”而风靡三晋。关于婚蛋,在将相故里闻喜流传着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說的是唐朝有名的宰相裴度,原籍闻喜裴柏村。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在荣居相位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其老母迁居西京长安宰相府。照理说,从裴柏村到宰相府,老人家该是欢欣了,万没想到,自抵京都后,老母整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时常独立窗前,眼望着院中树上的喜鹊出神。忠孝裴度千方打听,也难以知晓老母的心事。天长日久,老人家日渐消瘦,儿子裴度心如火燎,万般无奈。有一日,裴度将皇上恩赐的闻喜婚蛋孝敬老母,老人家格外欢喜,爱不释手,喜之又喜,将已经掰开到了嘴边的婚蛋又复原如初,不舍得食用,供奉于夫君牌位前。裴度见之,立刻下令:召闻喜婚蛋工匠入京献艺。未曾料到来者个个露丑。无奈,裴度又令宫中名师木之、文十、丘三一行三人前往闻喜取经学艺。
不几日,丘三自以为学会制作婚蛋,首先辞师返京献艺。他做的婚蛋果真与闻喜婚蛋不出两样,裴度品而大喜,但裴母吃后很不合意,说是外表样儿像,内裹馅儿硬,蹭得人牙痛。但丘三仍凭着这般表面功夫混了个八品官儿。接着文十又急切出师返京。文十较丘三技高一筹,他做的婚蛋色、香、味、形俱佳,朝中文武百官无不赞扬。还是裴母心中有数,不再上当。她将婚蛋放置不用,没过几日,果真发霉变硬,不堪食用。看来,文十做的婚蛋与闻喜婚蛋仍有天壤之别。唯独木之,出师之后,就地办铺,生意兴隆,他上书裴度道:“闻喜婚蛋,源远流长,学工艺易,取水土难,非闻喜水土,无闻喜婚蛋。宫廷享用,只赖岁岁进贡。”并且以“取闻喜之土,汲闻喜之水”为由迟不归京。裴度闻后大怒道:“你岂非挖吾裴家风水?”遂令治罪于木之。木之为避灭顶之灾,削发出家,在闻喜城南香山寺为僧,法名喜相和尚,并嘱死后就葬于闻喜的凤凰原。
人们为了纪念喜相和尚在闻喜学做婚蛋大功告成,便把他的婚蛋铺起名“囍相坊”。后来店铺的师傅们感激木之“诚信”,在制作婚蛋时,选料考究,从不马虎,精益求精,以至“囍相坊”成了闻喜婚蛋中无可替代的上品。同时,他们还独出心裁地设计了“喜鹊登梅”包装盒,取意于裴母望儿思乡那件事。据说,裴度后来有所醒悟,在木之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返回闻喜以囍相坊闻喜婚蛋为供品祭祀祖先,并给父亲和木之的坟头分别添了新土,以示生我养我的土地是祖宗留下的,只能增加,不可减少。直到今天,晋南一带仍然保留着清明节在祖坟头添土的习俗。
回到长安不久,名相裴度有感而发以闻喜婚蛋托物言志,赋诗“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一点灵台,丹青莫状”而自嘲,曾一度引发京城文人墨客广泛关注。晋国公裴度把闻喜婚蛋定为裴氏家族祭祀祖先、男婚女嫁的必用品,希冀裴氏家族婚姻甜蜜、子孙绵延、人才辈出。你说怪不怪?闻喜裴氏家族果然出了宰相59人、将军59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 000余人,犹如颗颗明珠闪耀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