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020-09-16 03:01
国土绿化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消费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社会物质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明观,但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高校的舆论宣传引导力度也不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古代就有朴素的生态文明的萌芽。《吕氏春秋》中有“竭泽而鱼,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就已认识到滥用资源的危害。孟子提倡“仁民爱物”,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认识到万物按其规律正常地繁衍,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文明和谐美丽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人们对当时社会所期待的“政通人和”的一个理想目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用“和”的概念阐述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内涵应有之意,是所有和谐的基础,也是文明、和谐、美丽社会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目标。

进入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空前的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给地球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目前,人类已认识到再也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对自然发号施令,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逐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融为一体的生态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道德,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使其既明确生态权利,又明确生态义务,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作为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群体,他们有义务有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因此,高校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议程》认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抉择时刻,必须改变现行的政策,从各个不同的层次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安全和繁荣的未来。《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大学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其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认为,决策者、青年人、妇女以及非政府组织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优先对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民参与性、青年和领导干部教育对象的优先性,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天人和谐”的自然观

自然观就是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自然观。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形成了“听命于天”的自然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高涨,进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20世纪中业,在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逐步认识到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然是人类社会之母,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生存的场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空间,现在只有地球;自然是人类生存所需生产资料的唯一来源,古代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如捕鱼、打猎、采摘水果等。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更多是从自然界中摄取能源与矿物资源进行深加工,来获取生活资料。

大学生低碳环保活动

四、引导大学生崇尚“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转变以往存在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错误认识以及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爱惜自然资源的做法。

树立自然界是价值源泉的观点。地球作为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已经存在46亿年。地球发展的早期,没有蔚蓝的天空和海洋,没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当然更谈不上人和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经过漫长的发展,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一个自然客体,包括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创造出来的价值客体。

坚持评判价值的标准以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定的观点。自然界中,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任何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例如,病菌对人是有害的,但人如果完全生活在一个没有病菌的世界,就会失去抵抗力和适应性而无法生存。所以评判价值的标准,应以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用及均衡发展为标准。

树立自然资源价值论、资源资产论、资源产业论。以往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可以无偿占有、使用,致使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和资产。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增加可再生资源的来源,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五、引导大学生弘扬“关爱自然”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关爱自然的道德观,就是要求大学生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间的行为规范作为道德观念的基本问题。人不仅要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而且每时每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离开了自然环境,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要把有自然的人类社会作为考虑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出发点。

建立“关爱自然”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最理想状态是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人类在同自然界打交道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完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要关注到整个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选择和约束,坚持以人、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

六、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

树立消费需求必须与资源的永续利用相统一的观点。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了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方面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循环使用;另一方面要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实现消费多样化,减轻自然资源的压力。

树立消费需求必须与保护自然资源相统一的观点。生产、生活中消耗物质资源,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做到协调发展。

树立消费需求与实现公平消费相统一的观点。不仅是当代人的公平消费,也是指代际间的公平消费。就当代人的消费,目前,发达国家依靠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消费水平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北美人均消费是印度或中国的20倍,是孟加拉国的60倍—70倍。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求大学生树立“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确立“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崇尚“关爱自然”的道德观,“永续利用”的消费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践行十九大大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消费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40年消费流变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