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云
张光宇
1956年,张光宇搬进王世襄在北京朝阳门内芳嘉园的家里。那时的张光宇已经步入其50年漫长艺术生涯的晚期。他民国时期画过漫画,做过装饰艺术,办过出版社和印刷厂,写了中国第一本现代设计著作。1949年后,他从香港来到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图案装饰美术系主任。
1959年,一封来信改变了张光宇在芳嘉园的生活。信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邀请张光宇南下上海,担任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
特伟与张光宇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上海美影厂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成立的。
其实早在1955年,上海美影厂就拍摄了一部长约10分钟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第二年,该片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动画片银质奖。然而上海美影厂的编导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误会,获奖影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东欧国家制作的。
特伟感到被当头棒喝,他意识到,上海美影厂未来的创作不能一味向苏联和美国看齐,中国动画需要有自己的特点,于是提出,“中国美术片要走民族风格之路”。他也因此想到了张光宇。
万古蟾、张光宇、万籁鸣
《大闹天宫》团队里,比美术设计张光宇更早确定下来的,是60岁的导演万籁鸣。
万籁鸣与张光宇同样是旧相识。1920年,当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美术工作的万籁鸣刚刚开始画漫画,向《世界画报》投稿。张光宇是《世界画报》的编辑,两个人由此成了朋友。
张光宇出生在无锡一个中医家庭,因为不想从医,他向父亲提出去上海念小学。在上海,他住在亲戚家,附近有一个演京剧的戏院,他常去后台串门,又在前台空座看白戏,因此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小学毕业后,本想去投考美术学校,碰巧认识了画家张幸光——上海美专的校长兼上海新舞台戏院的置景主任,张光宇便拜张幸光为师。老师留张光宇在身边,为舞台画布景,后来又介绍他去《世界画报》任编辑。
谁都没想到,没过多久,张光宇便成为上海漫画界的风云人物。
这一时期,万籁鸣和他的兄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一起,在上海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他们又制成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万氏兄弟”在电影界有了名气。
1941年,万氏兄弟的黑白动画默片《铁扇公主》制作完成。影片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改编,整个制作过程花了一年半时间。为了这部影片,他们先后组织了100多人参加原画创作。《铁扇公主》是当时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正是在这部动画片里,万籁鸣第一次创造了孙悟空的动画形象。
《铁扇公主》在上海的3家电影院同时放映了一个半月,票房收入甚至超过当时所有故事片收入的总和。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后,《铁扇公主》被日军当作“战利品”收缴,在录制日语版拷贝后于日本影院放映。时年14岁的手冢治虫正是因为看了《铁扇公主》,才下定决心做动画片,日后成为日本漫画大师,创作出《铁臂阿童木》。
有了《铁扇公主》的成功,万籁鸣更想把《西游记》最精彩的段落“大闹天宫”搬上银幕。可是迫于时局、境遇,久久未能实现。
1954年,万籁鸣进入上海美影厂。1956年,特伟亲自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首次采用了京剧脸谱和配乐。1958年,万古蟾将传统皮影和剪纸结合,制作出中国独有的美术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大获成功。万古蟾随后又拍摄了《渔童》《济公斗蟋蟀》。1959年,另一个中国独有的美术片种——水墨动画试验成功,第二年《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这些尝试都是动画短片,而这一切铺垫,使特伟和万籁鸣更加坚定了把“大闹天宫”搬上银幕的决心。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摄制组于1959年在上海美影厂成立,万籁鸣任导演,副导演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导演唐澄,而张光宇则成为美术设计。
严定宪在创作孙悟空的表情(林慧摄)
动画片中的美术设计,是根据剧本和导演思路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美术风格。与张光宇同时被请来参与《大闹天宫》创作的还有他的画家弟弟张正宇,张光宇负责《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设计,而张正宇负责整部影片的布景设计。
对张光宇来说,就像画京剧脸谱一样,动画形象设计首先是开脸,眼神及眉宇间的善恶,鼻形与口形的美与丑的勾法,都能左右人物性格;其次是塑造全身的形状,除了肥瘦高矮,從线条变化中,也可以表现出正直或狡猾的性格。
张光宇为孙悟空设计了3个造型,万籁鸣对这3个造型都不太满意,决定让首席原画严定宪在张光宇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严定宪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虽然只有24岁,却已经是上海美影厂的“老原画”了。绘制原画是制作动画的重要工序,需要在造型原稿的基础上,绘制出人物的不同姿势、空间方位,以便在之后的动画中使用,即现在所说的动画设计。
张光宇在上海期间,严定宪专门两次去华侨饭店与他讨论。对导演万籁鸣来说,身为漫画家的张光宇画出的人物造型很有特色,装饰风格很强,方圆结合、线条复杂,配色也出挑。但是如果做成动画,按动画的要求画几千几万张,人物造型就需要线条简练、形象突出,尤其是主角孙悟空,整部动画片中差不多2/3的镜头里都有他,如果颜色复杂、线条烦琐,他身上多一笔,对原画来说就要多画几千几万笔,因此一定要简化。
从上海返回北京后,对于造型和场景的设计及修改,张光宇与万籁鸣主要通过信件沟通。由于孙悟空的造型迟迟没定下来,张光宇很着急,他在信中一再声称自己所做的这些人物造型原稿“请作为参考之用,但不一定太尊重我的图或者所谓风格问题,因为我的图还极不成熟,仅供研究参考,要请诸位大力发挥,特别是万老(万籁鸣)的断然决定”。
就这样,孙悟空的造型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由严定宪修改后完成定稿。他保留了张光宇初稿中的桃形脸谱、弯月形绿色桃叶眉、大耳朵、帽子、豹皮裙等元素。万籁鸣评价:“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孙悟空从此成了中国动画中的经典形象。
《大闹天宫》筹备工作告一段落,影片进入绘制阶段。
当时万籁鸣手下有8名原画,他们被分为5组,每组又配备数名助理,以分担不同的鏡头绘制任务。万籁鸣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当时他写的分镜头台本甚至没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孙悟空怎么从花果山出场,怎么破四大天王的4件法器,都没写。万籁鸣当时有个说法,他是大导演,原画们是小导演,他出题目,原画们做文章。
原画们之前看过的孙悟空,也就是京剧或者年画里的形象,但如何让孙悟空动起来,没人知道。按照万籁鸣的理解,孙悟空应该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还要有神的力量。为此他特意请来已经退休的京剧大师“猴王”郑法祥给大家上课。
动画片《大闹天宫》海报
原画严定宪和林文肖被分在一组,负责绘制孙悟空从花果山出场的镜头。最终,他们的想法是在京剧演员给他们上完课之后产生的。京剧演员告诉他们,舞台开场很有讲究,一般先锣鼓响起,一些龙套拿着旗幡从幕后出来开始走台,把阵势摆好,之后就听到后台一句高声唱腔传来,唱完后,主角就“哒哒哒哒”从后台走上前,走一圈后到台前站好摆一个架势,最后报上名来。
最终,在严定宪和林文肖绘制的那组画面里,镜头便随着小猴子从水帘洞里跳到石板桥上,小猴子们用月牙叉把水帘叉开,镜头推过去,金光一闪,远远地看见孙悟空,几个跟头一翻,画面变成近景,孙悟空完成亮相——这就是花果山的大王,小猴子们纷纷欢呼。
那时没有电脑,所有动画设计全凭画笔。10分钟的动画通常要用7000到1万张原画,而《大闹天宫》50分钟的上集和70分钟的下集,仅绘制就用了近两年。严定宪他们一天到晚坐在工作室里,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
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上映,张光宇因病只能在家里用电视看拷贝。
绘制《大闹天宫》所用的成千上万张化学版,是通过香港进口的赛璐珞片。令人遗憾的是,当时那些化学版很珍贵,上集拍完后就全部浸泡在清水里,一张张珍贵的画作就这样被洗掉,再用柔软的纱布把版子擦干,制作下集时继续用。
1964年,《大闹天宫》下集终于制作完成,但得到的上级指示是“暂时不放”,受当时文艺界“整风运动”的影响,《大闹天宫》被认为是借古讽今。而张光宇也没能看到《大闹天宫》的下集。1965年5月,65岁的张光宇去世。随后,“文革”开始。直到1978年,整部《大闹天宫》才第一次面向观众放映,并获得当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文革”后,《大闹天宫》的首席原画严定宪做了《哪吒闹海》的导演,林文肖成了《哪吒闹海》的首席原画,而负责著名桥段“哪吒自刎”那场戏的原画,则是后来动画片《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美影厂老厂长特伟即将卸任、新厂长严定宪即将上任之际,两个人与林文肖共同导演了动画长片《金猴降妖》,继续讲述《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2015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火爆上映,获得9.56亿元的票房。导演田晓鹏曾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金猴降妖》里的孙悟空更吸引他。“《大闹天宫》里的猴子可能十几二十岁,而《金猴降妖》里的猴子更像一个成熟的中年人,透着侠气。”于是,《金猴降妖》里的孙悟空最终成为他自己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形象灵感来源。
(相 益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28期,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