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才,魏阳子
1.陕西省康复医院影像一科,陕西西安 710065;2.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功能科,陕西宝鸡 721000
脑卒中是以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死为典型症状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达2.03%,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1-2]。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逐渐严峻,脑卒中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3-4]。脑血管狭窄是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现象的出现会使得机体代偿性地建立侧支循环,以满足脑供血需求,从而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5-6],因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是否建立侧支循环等情况是后续治疗方案确定的重要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临床上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评估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操作[7],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患者难以耐受且检查费用昂贵,制约了其临床推广。CT血管造影技术(CTA)是通过向被检者静脉中注入对比剂以评估血管管壁病变情况的检测方式,相较于DSA,CTA创伤更小,可重复性更高[8],因而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本研究旨在探究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陕西省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6~77岁、平均(62.36±2.65)岁。对所有受试者分别进行CTA检测和DSA检测,CTA检测作为试验方法,DSA检测作为参考方法。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5年发布的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9]者;(2)经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急性脑卒中者;(3)病历资料齐全者;(4)首次发病者;(5)发病72 h内入院治疗者;(6)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者;(7)家属对本次研究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病患者;(2)合并脑部肿瘤者;(3)合并脑出血、颅内感染、帕金森病者;(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5)合并全身感染者。
1.2方法 CTA检测: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256层极速螺旋CT对患者头颈部实施CTA检测,限定扫描范围为自主动脉弓下缘2~3 cm到颅顶,设置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球管转速0.4 s/r,触发点设置为主动脉弓下2~3 cm的降主动脉处,触发阈值100 HU。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禁做吞咽动作,于患者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70 mgI/mL,剂量70 mL,速率5 mL/s),将采集的原始图像输入工作站中,然后进行图像重建,最后分析经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情况。
DSA检测:选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系列DSA成像系统,患者取仰卧位,于股动脉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实施穿刺,以碘海醇为造影剂(370 mgI/mL,剂量100~150 mL,注射速率6~7 mL/s),观察患者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情况,并对双侧颈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进行观察,检测完毕后退出导丝,局部压迫止血,将造影结果进行处理,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检测价值。
1.3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 将血管狭窄程度区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大类,狭窄分级标准参考文献[10]。
1.3.2脑侧支循环形成 将脑侧支循环形成区分为无侧支形成、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三大类,其中一级侧支评估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二级侧支包括软脑膜侧支、眼动脉、枕动脉及颈升动脉。
2.1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检测结果比较 所有患者总共检测了180条血管,经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结果比较[n(%)]
2.2两种方法检测血管狭窄程度一致性比较 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κ值均>0.6,尤其是在重度狭窄患者中,κ值达0.73。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比较
2.3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果比较 DSA与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斑块形态统计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果比较
2.4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CTA对36例脑侧支循环形成检出符合率为83.33%(20/24),两组脑侧支循环形成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结果比较[n(%)]
2.5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一致性比较 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检出与DSA具有高度的一致性(κ=0.72、0.69)。见表5。
表5 两种方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一致性比较
脑卒中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血管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脑部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流行病学显示,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约8%的速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11]。同时有学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发病率呈快速增加趋势,55岁以上人群每10年发病率就会上升1倍[12]。有研究指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导致急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机体出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后,脑缺血区域会发生血液灌注压力的改变,此时机体会代偿性地建立侧支循环,以尽量满足脑缺血区域供血需要,减小脑组织损伤程度,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13-14]。侧支循环的建立能够显著延长脑缺血区域细胞存活时间,为后续治疗的实施赢得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也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对脑卒中患者后续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刘斌等[15]通过对10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69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CTA检测发现,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1.50%,远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58.70%,同时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动脉中度、重度狭窄比例远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研究者认为CTA能够较好地区分脑血管狭窄情况,对脑卒中病情评估应用价值较高。
本研究CTA和DSA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脑侧支循环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形态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对重度狭窄患者,其κ值高达0.73,这与刘斌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赵丽娟等[1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一致性中等(κ=0.730),对颅外动脉狭窄诊断一致性良好(κ=0.883),也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CTA与DSA对脑侧支循环形成检出的符合率为83.33%,两种检测方法对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检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κ=0.72、0.69)。笔者认为,CTA检测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小、成像时间短、图像清晰度高等特点,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血管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DSA结果类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