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无休止的劳动供给”的因素分析

2020-09-14 12:01贺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贺青

摘 要: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压力大,不发达地区老年人的过度劳动供给现象更加严重,这对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福利和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老年人未能明显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说明农村老人“无休止的劳动供给”现象仍然存在;劳动收入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支持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存在挤出效应;西部地区比东、中部地区的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更长。因此,深入地分析影响老年人“无休止劳动供给”的各种因素,这对于出台更为精准的农村老年保障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老人;过度劳动供给;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9.039

虽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积极参与,而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研究一直较少。众所周知,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一直较高。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很长,劳动负担比较繁重,农村老人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林牧渔业生产,家庭农业种植和养殖规模小,较少利用现代耕种技术,因此他们往往劳动强度大且收入低。而且,相比城镇老人,农村老年人养老资源缺乏、不得不通过劳动获取收入以满足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当前我国农村老人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压力更大,农村老人正面临着过度劳动供给的现状,这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地分析影响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的各种因素,这对于出台更为精准的农村老年保障和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1.1 模型设定

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阶段,因此农村家庭的决策种种特征是传统和现代共存的表现。假设在一个由多人组成的家庭里,家庭成员有男有女,有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家庭效用最大化决策条件下,家庭成员的劳动时间配置是劳动收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环境特征等向量的联合函数。根据以上的分析,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模型可设定为:

InHi=β0+β11n(Wi)+β2Bi+ei(1)

其中Bi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环境特征变量,它包含一系列影响劳动者i工作的因素,例如年龄、受教育年限、健康、家庭规模、家庭资产,环境情况等;ei为扰动项,涵盖了不可观测的因素。在此模型里,考虑到劳动供给时间与劳动收入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根据劳动供给弹性的经济学定义,劳动时间和劳动收入要取对数处理。

1.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的基线调查数据。除了CHARLS数据,本文还采用了中国政府公开发布的一些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从农村老人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环境特征三个方面选取变量,变量的赋值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从样本的个人特征看,男性占50.2%,女性占49.8%;年龄方面,样本平均年龄约为66岁;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村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80%进行农业生产的老人只有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高中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的仅有6%;老人平均自评健康为3.5左右;在参加养老保险方面,农村的老年人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只有19.2%。从样本的家庭特征看,家庭的收入普遍较低,年家庭收入只有25512.6元;有48.3%的家庭拥有农业机械。从外部环境特征看,不同地区的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老人比例为40%,要高于平均为30%的东、中部地区。

2 农村老人劳动收入与时间配置

图1 是对农村老人劳动收入与劳动供给时间之间关系的散点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收入与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通过劳动挣得的收入越高,农村老人越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

从图2可以看出,60-69年龄段的老年劳动者的年平均劳动时间高达2200小时左右,折算成每天平均就是8小时左右,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每年劳动时间也达到800小时左右,数据显示现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时间很长,劳动负担比较繁重,一般城市老年人退休之后就会停止或者减少劳动供给时间,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农村老人并没有享受到晚年生活的福利,现阶段他们的生活压力和劳动负担仍然比较重,其老年福利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等保障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

3 模型估计

3.1 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的模型估计

表2报告了各种因素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下面从劳动收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环境特征逐一进行分析。

3.1.1 劳动收入的影响

劳动收入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劳动弹性系数为0.025,说明当劳动收入增加时,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时间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参与劳动以及增加劳动时间的重要原因是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

3.1.2 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

年龄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有正向的影响,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老年人未能明显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一方面说明农村老人“无休止的劳动”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说明老人劳动供给的关键是看老年人的身体硬朗情况,年龄大点不是主要的问题。老人年龄大,如果还如以前一样健康,则可照样劳动和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下降,本质原因是老人的健康状况下降造成的。所以,健康因素对老人的劳动供给影响甚为关键。健康的回归系数为负,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劳动供给时间会下降。

性别的回归估计系数为负,说明农村女性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更多一些,这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类似,由于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男性劳动力出去打工,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所以女性劳动力就留在家里务农。受教育程度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有着负向的影响,即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越短。这种实证结果和人力资本理论中的提高文化水平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思想类似。受教育程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随着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数量将更多。

养老保险和婚姻这两个变量的影响都为正向影响,婚姻通常意味着老人有更大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因此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不断上升,继续劳动的可能性持续增加。而农村的养老保险政策并不普及,养老金的比例较低,对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改善作用不明显,因此很多老年人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继续劳动。

3.1.3 家庭特征变量的影响

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对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有着负向的影响,更低水平的家庭收入将会促使老年人工作更长时间。当家庭收入增加时,农村老人农业供给时间会减少。少儿抚养比率越高,家庭经济压力越大,小孩的生活费和上学的费用开支都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会增加;可以看出,收入水平会约束老年人的日常消费支出,为了满足平时生活的基本需要,老人只有增加农业劳动时间来维持日常生活支出。农业机械的使用显著减少了老人的农业劳动时间。

3.1.4 环境特征变量的影响

反映村级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的道路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村级的交通道路情况越好,说明这个区域经济状况发展得越好,农村的家庭收入比较高,所以对老人的劳动供给有负向的影响作用。同时改善村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方便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小农业生产的强度,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轻松,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更愿意参与劳动和增加劳动供给时间。

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估计系数都为负,说明相对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的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率减少,这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从地区发展情况而言,东部地区相对而言经济比较发达,所以非农就业机会比较多,收入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如果老人没有其它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他们只有下地干活,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增加收入,所以西部农村的老年人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农业劳动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

3.2 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风俗习惯和家庭分工模式下,琐碎的家务劳动一般由女性老人承担,而农业耕种等体力劳动一般由男性老年人承担者。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供给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性别与其他变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建立如下的交互效应模型:

其中D1=1表示农村男性老人,D1=0表示农村女性老人。表3是农业劳动样本时间供给性别差异的估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老年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呈现一定的性别差异,其中性别交互效应表现显著的变量是年龄和养老保险,特征变量表现显著的变量有:农业劳动收入、初中文化程度、健康、养老保险、道路和东中部地区。

农业劳动报酬对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女性劳动报酬系数高于男性,这表明在劳动报酬增加相同比例的情况下,女性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会增加更多。年龄对男性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影响为正,对女性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影响为负,说明农村男性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时间并没有减少,而女性老人会减少其劳动时间。而这一性别差异也行和两性在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有关系。在“男主外、女主内” 思想的影响下,女性的家务负担相对较重,这使她们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男性则作为家庭经济负担的主要承担人与对外活动的主要实施人,即使年岁逐渐增长,仍然要坚持参加农业劳动,反映了农村老人“不辞辛劳”的劳动现象。

健康对男性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影响为正,对女性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影响为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下降,女性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意愿弱于男性的。教育对农村男、女老人的影响都为负,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越短。因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找到收入更高的非农业工作,因此就会减少农业劳动时间的供给。在老年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之间,婚姻状况对其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是等同的,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养老保险会显著减少农村男性老人的劳动时间,对女性老人影响不明显;家庭收入的增加对男性老人劳动供给时间影响较小,但会显著减少老年女性勞动者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少儿负担系数对男性老人劳动参与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说明家庭负担都会促进男女性老人增加劳动时间的供给。

从地区差异来看,东、中部地区的女性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均大于男性老人,因为东、中部地区男性老人更容易找到非农的工作,因此,东、中部地区女性承担更多的农业劳动;而西部地区男性老人的农业劳动时间比女性老人的更多,年平均农业劳动时间西部最多,这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因为西部地区男性老人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较少,所以西部地区男性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要高于其他地区。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及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劳动收入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老年人未能明显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说明农村老人“无休止的劳动”现象仍然存在,健康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农业劳动供给时间会下降。受教育程度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因为农村老人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去寻找收入更高的非农业工作,所以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为正,因为农村的养老保险政策并不普及,养老金的比例较低,对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改善作用不明显,因此很多老年人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继续劳动。

(2)家庭收入水平越富裕的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相对较少,较低收入水平的家庭将导致老年人更长时间的农业劳动。家庭人口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为负向影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由于其他成员的农业劳动参与和经济支持,可以减轻农村老人的劳动压力和负担,农业机械的使用明显地减少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强度。

(3)道路是反映村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变量,它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为负。相对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的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更少,这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从地区发展情况而言,东部地区相对而言经济比较发达,所以非农就业机会比较多,收入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如果老人没有其它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他们只有下地干活,通过增加农业劳动时间来增加收入。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支持可以明显地减少农村老人的劳动时间,因此应加快养老金在我国的全覆盖进度,提高农村养老金的保障水平;同时倡导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提升家庭的养老功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省际差异的重要因素,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老年人过度劳动参与的情况更加严重,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农村贫困老人和留守老人的政策倾斜和经济帮助,加快发展现代型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让农村老年人放下“锄头”,离开“地头”,从“劳动者”转变为“退休者”,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莹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17):7-8.

[2]蒋选,郝磊.基于Tobit模型的中老年劳动供给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7,(2).

[3]吴敏.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经济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6,(2):56-63.

[4]周春芳.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2,(5):95-101.

[5]解堊.“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J].财经研究,2015,(08):40-50.

[6]刘欢.社会保障与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J].劳动经济研究,2017,(02):97-112.

[7]廖少宏,宋春玲.我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行为——来自山东农村的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3,(02):62-70.

[8]卢华.健康对农村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4):41-48.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