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内容摘要]: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充分利用课堂,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思路,大胆创新方法。
[关键词] 创新 能力 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数学的实质是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一个过程,因而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点,根据教材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设计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讲究一定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浅谈如下: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儿童长久观察蚂蚁搬家、挖沟引水、和泥盖房、拆坏玩具……都是好奇心的表现。好奇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如教“圆周长”一课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会拿绳子绕一周作出记号,并把绳子拉直量出来的长度,即圆的周长;也有的学生采用“滚动法”来量……这时,老师拿绳子拴一个小苹果在空中绕一圈,让学生算出圆的周长,学生很为难。这样,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他们便会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找出圆周长的规律。
好奇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因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更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的过程中领略学习的乐趣。
二、鼓励好问,开发智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他思考,增长新知。如教学“体积”概念时,有学生问“空间是什么?”老师提示同学们回想《乌鸦喝水》的故事,由于石子占取了水的空间,水便会上升,乌鸦就喝着了水。又如讲分数应用题时,有同学问“为什么求单位‘l的量用算式做是除法?“老师启发学生想一想,讨论讨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题中的单位“l”在求一个数的几分男几是多少“中是被乘数,根据除法的意义,便知求单位“l”的量要用除法的道理。
我们知道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成为大发明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大胆质疑的“问”,因此鼓励学生多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问”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与点拨,要多引导学生有的放失的“问”,这样方能让学生“问”出实质问题,问出真知。
三、重视实践,激发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这是今后能否成才的关键,而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是激发创新的主要途径。
如教学圆的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剪下一个圆,通过反复对折,找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启发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创设出美的装饰、美的建筑。
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先准备2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以及一些沙子。授课时,我问学生:“你手中拿的圆柱体哪个体积大?”“体积大的是小的几倍?”这时,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2倍”,有的学生说“3倍”,此时因势利导:你有什么办法进行具体检验吗?学生各自发挥创新精神,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各种具体方法,最后终于达成共识:用无底面的圆锥体装沙倒进与它相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中,这样不是可以知道谁说的对吗?学生很快各自动手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圆柱体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3倍。
在教学中,教师能有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应。
四、精选习题,训练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精选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习题。
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一堆货物共100吨,第一次运走了它的,第二次运走了它的,”根据題中的条件,让学生展开竞赛,看谁提的问题多,每个问题的算式是什么?这一要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于是列出了以下问题:
这些问题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具体数量”的区别及相互间的联系,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无论是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教师都要着眼于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在多角度的题型练习中锻炼创造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爱听表扬的话,鼓励的话,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的一面,进行适时评价。如学生回答疑难问题时,要坚持说:“别着急,试试看。”“好好想想,你一定会有办法的”“谁来帮他”等之类的话。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采取无级无分数的描述性评语,用期望、诱导、激励、指导性的创新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爱屋及屋”,从内心尊敬老师,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生命系于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唯有创新,我们的强国之梦才会实现。因此,创新教育是一个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晓阁《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 第44期)
2、 张敬《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读者文摘》(2017年)
3、熊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读与算》(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