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63亿沉默和无奈的人

2020-09-12 06:57郜晓文
中国慈善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鸿沟老年人数字

郜晓文

造成数字鸿沟的不仅是冰冷的技术,还有不近人情的公共服务

近日,有网友视频爆料,湖北省广水市的一位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了在银行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设备前进行人脸识别。视频中,老奶奶被抱起,佝偻着身体,膝盖弯曲,十分吃力的样子,看着让人心酸。此事在网上引发了舆论热议,暴露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困境。

无独有偶,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一位老人冒雨前往社区缴纳医保,窗口却拒收现金,现场工作人员称:“要么告诉亲戚,要么手机支付。”老人显得非常无助,再三恳求无人理会。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医保。但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历史。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此后二十多年,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气象和大型企业,寻常人根本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直到1972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明后,计算机才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1980年代计算机最早被引入中国,从学习机到286、386SX、386DX、486、586,虽然当时电脑的配置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对一般家庭来说价格却不菲。以386DX机型为例,1994年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也只有300多元。1995年,微软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中文版Windows95 操作系统,电脑操作的难度下降了,但动辄上万元的价格,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买不起。

那时,家用电脑都用来做什么?

据当时报道,私人消费电脑,一类是为孩子教育,一类是玩电脑游戏,还有一类是因工作需要。第一类消费者数量最多,而学习电脑主要是学习编程。

计算机真正走向大众,是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以后。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开启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二十多年的PC互联网时代,门户、搜索、购物、支付、社交占据了人们网上冲浪的时间。2007年,苹果CEO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2014年,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提交“互联网+”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此项政策内容。移动端适配各种软件App,大数据催熟AI技术,智能手机变得须臾不可离。

但是,技术扩散和普及从来都不是均质的,虽然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总有一部分人难以被技术的阳光普照。

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但与此同时,非网民规模仍达4.63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43.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56.2%。网民不接触互联网的原因,主要以“不懂电脑、网络”(48.9%)、“不懂拼音”(18.2%)、“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14.8%)为主。

当我们欢呼数字化高歌猛进,享受“互联网+”的技术红利时,这4.63亿人是沉默的。这些人里面,有年迈的老人,贫困山区的孩子,还有罹患疾病或残障者。谁来理解他们的无奈,为他们的权利伸张正义。

国际上,“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概念,最早在 1995年由马克尔基金会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Lloyd Morrisett)提出,他指出“信息富人”(Theinformation haves)和“信息穷人”(The information have-nots)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认识。2001年,OECD从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指出,数字鸿沟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接触信息通信技术(ICT)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差距。

总之,數字鸿沟表面上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但本质上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延伸,它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和知识等多个层面。美国、欧盟等技术发达国家,注意到数字化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并在公共政策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美国是数字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消弭数字鸿沟问题。

1994年,联邦政府发起技术机遇计划(Technology Opportunity Program,TOP),旨在推动数字网络技术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广泛应用,帮助美国人民终身学习,协助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推动城镇和农村落后地区的通信、资源共享经济发展。这项计划投入经费2.335亿美元,1994年至2004年共资助610个项目,项目类型覆盖社区公益、医疗卫生、艺术与文化、城镇项目、土著美国人、偏远地区居民接入无线网络服务等。

美国应对数字鸿沟的战略着眼于技术的普惠性和弱势群体数字技能,充分吸收社会各部门和组织参与,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来弥合数字鸿沟。

欧盟也非常重视数字鸿沟的治理,2015年欧盟委员会出台《创建数字社会》提出,建立一个从数字单一市场中获益的包容性社会的目标,提出制定《欧洲技能议程》,培训欧洲公民的数字技能。其特点是,不仅关注互联网的接入,也关注数字化技能的培训,不仅有宏大的长期目标,也有分步进行的日程表。

“数字鸿沟”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政府文件,是在2013年8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主要侧重是在教育方面,提出为农村地区中小学和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宽带网络设施,加大信息助教、助残和扶贫力度,缩小数字鸿沟。

此后,政府在出台网络建设政策时,越来越重视缩小数字鸿沟的问题。从政策表述来看,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重点是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但是,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群体的数字权利,还没有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这也反映了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凸显政府和社会养老、适老政策滞后。新冠疫情采取封锁隔离政策,网络使用骤增,放大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占比达18.1%。十年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才只有1.7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3.26%。10月23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也就是说每5个人当中就有超过1个老年人。

就在湖北广水和秭归曝出老人遭遇困难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与此同时,山东、海南、福建等地,也于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惠老政策,从出行、医疗保障等方面,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时代。

行政命令在短期内,效果也許是直接而显著的,但长远来看则未必。为什么呢?

第一,数字鸿沟的问题不只发生在老人(或小孩)当中。其实,城市中那些富有的,或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使用智能服务并不比年轻人差。按照年龄,或性别、种族、民族等标准划分技术使用群体,是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并不能反映而信息鸿沟背后社会不平等。

第二,目前的政策特别注意技术上的细节,忽视了更根本的结构性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在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智能服务场景推陈出新,规定再多也难以穷尽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单纯解决技术使用的问题,不能根本上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数字鸿沟是在数字技术和社会结构相互建构的过程中产生,只要技术不断在发展,社会关系和结构就处于流动之中。信息(技术)弱势群体和数字化不平等问题,都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就给定的。

因此,治理数字鸿沟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不能指望靠出台一个或几个政策,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科学的治理之策,必须以发展的、辩证的、系统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想办法。比如,发展数字经济要更加具有包容性,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平台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真正把“科技向善”落到实处;公共政策要有人文关怀,还要有反歧视的救济机制;基础教育中融入网络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内容,等等。

上世纪70年代,后工业社会在美国来临之际,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关于新技术最为紧要的事实是,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孤立的领域(如“高科技标牌”所暗示的),而是遍布社会一切领域、重组所有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今天,拜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赐,数字化生存真正成为现实,给人们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但也带来尖锐挑战和巨大风险。

“数字鸿沟”不过是挑战和风险之一,它不独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鸿沟老年人数字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