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设计, 开启阅读类文本教学的有效之门

2020-09-12 14:03吴国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切入点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吴国华

摘要: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从何种角度切入教学,奠定了整节课的基调,左右着这节课的整体风格和效率。那么,合适的切入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实例来说明阅读文本教学切入点设计的重要性,切入设计所秉持的准则、相关要素和方法,以及在切入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寻找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文本切入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设计;教学准则;教学要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可以从文本教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课堂行为,要两条腿走路,即自我对文本的赏析和把这种赏析转换为教学“语言”。教师通过基于自我理解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文本赏析。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分辨清楚自我的文本賞析和教学解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它们混为一谈,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本真,就会事倍功半。即使教师的理解能力很强,但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带着一个疑问:文本教学的教学行为很关键,那究竟如何引领学生巧妙地进入文本?

引领学生选准“切入点”进入文本,就像是带领着学生寻找茧子的头丝,只有找到了这根头丝,才能有一气呵成的“抽丝剥茧”。找准了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就能使语文课堂有机地统一起来,明辨学习思路,突出课堂主题学习的角色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研究学情和文本特点,确立适切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既定重难点设计好教学切入点,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文本教学切入点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设计阅读文本教学切入点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学情元素。根据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要求,教师在切入点设计时要紧扣学生的兴趣取向,做到灵活切入、循章诱导。这样的教学切入方式是有效的,能够触动学生的兴趣“痛点”,直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取向为切入点,是设计文本教学切入点的正确方式。

(二)指向

文本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不应该含糊不清,游走于教学目标边际。课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明确指向教学设计中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纲挈领地将目标呈现出来,切入内容要直指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效性和时效性。

(三)素养

课标中对语文素养的定义很明确,主要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设计阅读文本切入点时,要注意从人文的角度来关照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设计阅读文本教学切入点的策略与路径

(一)抓住“题眼”切入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意,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窥得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抓住文章的题目切入教学,就如抓住了文章的精神主髓,可以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对于秋天的雨,学生本身就有很多体验和感受,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孩子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讲,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样的切入直接、自然、有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回忆和畅想中走进课文。

(二)抓住“一根线”切入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或明或暗的线索存在,也就是文章的主脉。抓住了这一主线,就如同揪住了一个蚕茧的丝头,为接下来的抽丝开了一个好头。对于一节语文课而言,抓住文章线索就能提纲挈领,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效突破重难点。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以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为线索。上课伊始,教师可围绕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次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再细致研读一次又一次擦然火柴的表达,深入了解小女孩的心路历程,掌握文章的总体结构。这样抓住“擦然火柴”展开教学,清晰、明了,在接下来的教学步骤中,学生理解感悟就能逐步深入了。

(三)抓牢“文眼”切入

一篇文章中必有一些词语或句子,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表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词语或句子被称为“文眼”,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的切入点。它对于文章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能使文章的教学更具思维化和系统化。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就直接把这句话作为教学切入点,一下子就带领学生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再回过头来研究“滴水穿石”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先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来解读文本的教学,更具清晰性和系统性。

(四)紧扣学生“疑难”切入

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疑难”要极其重视,因为它是教师进行精准教学的保证,否则课堂设计就成了空中楼阁,毫无实际意义。所以,教师可从学生的疑难处切入教学。如《水》一文中写道:“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呢?教师从这个疑问入手,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关注作者家乡人对“水”的渴望上,接下来顺着这个思路慢慢品读家乡人对水到底有多么渴望、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上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入手,研读文本,去体会作者及其家人乃至家乡人对水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培养惜水爱水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文本的结构特点,找到开启阅读教学的“头丝”,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切入点设计能使后续的教学更加系统和顺畅。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切入点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