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1966年,文革期间,文革结束后~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中的“戏曲曲艺节目”发展史进行梳理,同时探讨播音员主持人在主持此类节目时的创作风格的变化。研究有声语言工作者在戏曲曲艺节目中的职责作用的变化,以及文化传承者身份的体现。
关键词:广播电视;戏曲;曲艺;播音员;主持人
绪论:戏曲与曲艺是根治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形式。自它们成型起就以形式多种多样的在民间传播。1923年中国境内第一家广播开始播音,戏曲与曲艺这种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也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许多珍贵的艺术资料也得以借助广播电视手段得以保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意识形态的变化,戏曲与曲艺节目的播音风格也在这九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研究戏曲曲艺节目发展和播音风格的变迁,我们发现当前戏曲曲艺节目受众审美回归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亟待回归。播音员主持人所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也越来越重要。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戏曲曲艺节目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广播电台质量良莠不齐,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信息传播闭塞,文化生活匮乏。而当时戏曲曲艺当中的唱段和故事又是人们少之又少的精神食粮的来源,因此在文艺节目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当时正值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萌芽,文艺节目并没有条件垂直细分,因此这个时段戏曲曲艺节目主持人的功能作用并不明显。
1927年,东北无线电督在北京和天津分别设立了广播电台,当时戏曲节目的形式一是播放由知名演员录制的京剧唱片,二是通过打长途电话的方式进行现场演出的实况转播。
在抗日战争期间,众多戏曲曲艺界人士同仇敌忾,通过电台进行义演募捐。1937年九月二十四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等为募捐救国公债及慰劳前方将士举行平(京)剧大会串播音(引用赵玉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初期,条件极其艰苦,每逢周六日下午,电台也会播放戏曲曲艺节目,此时的戏曲曲艺节目是播放京剧唱片,或由播音员或陕北群众在演播室来表演。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曲艺节目,多半以播放唱片和艺人到演播室播讲的形式进行的。艺人在演播的过程当中,必须穿插广告。1940年著名相声艺人马三立在北京电台演讲,即要不留痕迹的应赞助商的要求在自己的节目中植入广告。
二、1949年~1966年的戏曲曲艺节目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6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戏曲曲艺节目形式逐渐丰富,题材也与旧社会有较大的差别。戏曲曲艺节目在这一段时间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在这一时期,戏曲领域出现诸多新编戏,例如梅兰芳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创排的《穆桂英挂帅》;由马连良主演的新编京剧《海瑞罢官》等剧目,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过实况转播。此外,为了保障文艺节目的丰富性,众多京剧名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唱段和静场录音。这些宝贵的音频录音为文革结束后的广播电视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史料。
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曲艺节目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49年九月一日,中央台开始播放新曲艺,反映革命历史和新人新事。在此背景下,1953年四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说唱团,广播成为曲艺传播的主阵地。1961年,北京电视台开办了曲艺节目《曲艺晚会》,电视曲艺节目开始发展。
三、文革期间的戏曲曲艺节目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发展滞后,戏曲曲艺艺术也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戏曲曲艺节目质量急速倒退,节目类型单调。播音员主持人在这一段时期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播音失去了艺术性,播音內容千篇一律。
(一)文革期间戏曲曲艺节目发展概况
文革期间,出现了一批“树立为文艺榜样”的艺术作品,即样板戏。江青等人控制了广播电视文艺,1968年三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下达“要反复广播革命样板戏”的意见,自此传统的戏曲曲艺节目被列入“封资修”而禁止播出,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这类的样板戏排满了整个文艺节目时段,除了播放样板戏,中央电台还开设了教唱样板戏的节目。
(二)文革期间戏曲曲艺节目播音风格
特点
文革期间,播音员风格扭曲,艺术也为政治服务,长期建立起来的亲切朴实的播音风格丢失。1969年,江青在报告中批示,广播电台要“高度警示,慎重对待”,戏曲节目主持人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固有内容和僵化统一的播报形式的大背景下,也没有条件让他们对文艺节目进行创作,这一时段的戏曲曲艺播音成为吐字发声,宣传政治口号的工具的机器。
四、文革结束后~九十年代末戏曲曲艺节目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戏曲曲艺节目逐渐复苏。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一批戏曲曲艺广播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由过去单一的播放实况演出变成了类型丰富的栏目,戏曲曲艺节目主持人逐渐开始由单纯的播读稿件向带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有声语言创作转变。
(一)文革结束后~九十年代末戏曲曲艺节目发展概况
1987年一月一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晚八点半》开播,这是一档综艺类广播节目,涉及众多文艺类别,其中就有戏曲曲艺类节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戏剧频道开播。1994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开播,引发地方戏曲节目的收视。1995年,为了学习贯彻江泽民《弘扬民族精神,学习民族文化》的相关文件,全国电视戏曲研讨会召开。1996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开播。
曲艺节目在这一时段也发展迅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央电视台推出《曲艺与杂技》,天津电视台开办《曲艺大观园》,《曲苑大观》等节目。
(二)文革结束后~九十年代戏曲曲艺节目播音风格特点
文革结束后的三十年中,我国广播电视迎来大发展,播音创作理论得到了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戏曲曲艺节目的有稿播音有了较强的创作欲望,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戏曲曲艺节目主持人,他们对戏曲曲艺节目栏目化的探索中,为今天戏曲曲艺节目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文艺节目播音的情感质朴,声音状态亲切自然。在戏曲曲艺知识性节目主持和戏曲曲艺专题片的配音中,播音员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都能追求愉悦共鸣的境界。例如雅坤在《今晚八点半》的播音工作中,改变了新闻播音的语言样态和播报用声习惯,在介绍节目时积极调动对象感,用知性亲切的声音形象吸引了受众。
同时,在亲切质朴的基础上,这个时代的戏曲曲艺节目主持人已经有专业细分的趋势。并且逐渐开始向采编播一体化方向发展,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专题节目主持人李春芳就是典型范例,虽然她的吐字发声有所欠缺,基本功不扎实,但是凭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她所编辑演播的节目深受听众喜欢,集欣赏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三)文革结束后~九十年代末戏曲曲艺对主持人队伍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北京广播学院培养出的专业播音员主持人成为广播电视播音事业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一批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戏曲曲艺演员也进入了主持人队伍,用他们的专业性知识为戏曲曲艺节目增色。这类非播音专业出身的主持人为当今广播电视大环境下的“艺人跨界做主持人”开创先例。
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晚会以录播的形式开始,主持人马季就是专业的相声演员,他凭借扎实的相声基本功,机敏幽默的临场反应能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此后,相声演员出身的赵宝乐更是加盟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节目主持人。越剧艺人,著名影视演员何赛飞也多次主持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
由于戏曲曲艺在吐字发声,气息运用上也有较高要求,所以文化底蕴丰厚的演员也能胜任主持人工作,但是他们缺乏对播音主持业务全面知识的掌握,因此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二十一世纪的戏曲曲艺节目
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力下,戏曲曲艺节目出现了真人秀,竞演等多种新形式。戏曲曲艺节目主持人也更加注重内容深耕,越来越多的非播音专业主持人成为行业领航者,播音专业主持人由于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曲艺知识的匮乏,鲜有英才。
(一)二十一世纪后的戏曲曲艺节目发展概况
当今戏曲节目众多,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实况转播类《空中剧院》,访谈节目《戏苑百家》、戏曲资讯类《戏曲采风》等栏目。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再次创新,推出了原创栏目《快乐戏园》和《梨园闯关我挂帅》。在近两年,《中国戏曲大会》《叮咯咙咚呛》等节目因其独特的创意和跨界融合的理念获得口碑收视的双丰收。今年上海东方卫视还携手京剧演员王佩瑜共同打造了《喝彩中华》,以有温度的创新方式展现戏曲的魅力。河南卫视《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以地方戏豫剧为主,同时涵盖全国不同剧种。
二十一世纪的曲艺节目发展势头迅猛,以德云社,开心麻花为代表的艺术团体利用品牌效应,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与广播电视媒体强强联手,推出了《相声有新人》、《今晚80后脱口秀》、《笑傲江湖》等节目。
(二)二十一世纪后的戏曲曲艺节目主持人风格
1.专业性增强。
随着主持人在把控戏曲曲艺节目流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主持人掌握专业戏曲曲艺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持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充满创作激情,热爱传统艺术,游刃有余驾驭节目流程。天津文艺广播节目主持人佀童强精通梅花大鼓,坠子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节目中对传统曲艺唱段非常了解,信手拈来,成为了优秀的曲艺节目主持人。
2.主持人升级转型,主持+制片模式
在商业价值逐渐凸显的当下,主持人自身价值和形象宣传为其赢得了更多机会,为了追求节目效果,许多主持人更是纷纷转型做制片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持人董艺制作了明星戏曲真人秀《叮咯隆咚强》,探索性的迈出了流量明星+戏曲的新型戏曲节目模式。白燕升离职央视后制作了《走进大戏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邀请众多戲曲名家登台竞演。
总结:纵观九十年代戏曲曲艺节目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戏曲曲艺节目从最初承载单纯的娱乐功能到如今承载了文化传承功能的转变,戏曲曲艺节目播音员主持人从最初的功能性不明确到如今发展多样化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我们的总目的应该是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文化安全,弘扬民族精神,满足人民利益。对文化传承者的身份予以确定无疑的认同。戏曲节目主持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推动戏曲节目主持方式转变上的重要作用,不断汲取吸取知识,集英荟萃。
参考文献:
[1]韩杰.戏曲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素质浅论[J].新闻研究周刊2016,11:154-155.
[2]鲁景超.浅论播音员主持人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C].//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10.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8-21.
[3]陈丽媛.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戏曲传播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4]王屹飞.戏曲类节目主持人的现状研究[J].四川戏曲20164:74-77.
[5]彭晓燕.试析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建构[J].电影评介,2014(Z1):84-85.
[6]须小玲.电视戏曲综艺节目主持艺术的探讨[J].新闻传播,2014(8):139.
[7]于辉.电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当代电视,2007(5):78-79.
[8]曾志华.文化自觉: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石[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4):18-21.
[9]陈文玑.戏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文化品格及角色定位[J].视听纵横,2015(2):70-71.
[10]刘丹.由“情感表现”到“审美态度”:主持人的心理路径研究[J].电视研究,
2017(2):80-83.
作者简介:马惠娟,女,1995年8月,甘肃省兰州市人,硕士在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