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愈加严重,电视新闻播音节目要怎样去做才能在硝烟弥漫的媒体大战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呢?本文意在讨论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些劣势,以及如何弥补自己的短板。在当前面对着“生存还是毁灭”的深刻问题中,不少电视新闻节目迈出了精彩的一步,这些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勇者们是这场变革中的典范,他们推陈出新,勇于自我革命、贴近群众,打造地方精品,值得其他正在迷茫中的电视新闻节目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变革
一、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相比较于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传播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一)时效性
电视新闻节目乃至整个传统媒体行业因为有固定的播出、发行时间,并不能真正做到“第一时间”传播消息,人们只能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接受到消息,不同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侧重点不同,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也不能做到全面和透彻,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取到非常全面的资料和信息,不分地点和时间,并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信息的筛选,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
(二)共享性“信息共享”是有声语言三重空间的第
一层,这一点也是所有新闻节目必须去做到的,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播音员主持人是传者,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是受众,信息传播在双方之间是不对等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成为传播者,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能够进行共享。
(三)互动性
电视新闻节目并不具备互动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其实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只是为了达到节目的某种效果,并且想要传递某种信息的传播行为。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将获得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点赞、评论甚至弹幕进行交流和沟通。
正是因为新媒体具备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大众传播的共享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等电视新闻节目并不具备甚至无法具备的特性,所以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新媒体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冲击能如此巨大,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方仍有光明,电视新闻节目也可以通过发扬自身长处、开拓未有领域在新媒体浪潮之下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回应
新媒体的冲击虽然迅猛,但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看似危机的背后也隐藏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的新的机遇,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努力不断增强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变——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化演变
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具备更强的竞争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大部分的播音员主持人都经过系统和专业的训练,所以这种素质的提升并不仅仅在业务层面,更多的应该是找到并且放大播音员主持人自身的个人色彩。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这句幽默感十足的话语竟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节目中,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2017年1月份,央视播音员朱广权因为这段精彩十足的“段子”而爆红网络,人们也开始关注央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改变。朱广权的改变无疑是播音员个性化探索中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从此之后,他也开始保留“新闻段子手”的特点,也使得《共同关注》这档节目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不过这种将新闻改编成“段子”的方式也是有限制性的,它并不完全适用于各种题材的新闻,播音员本身对“分寸感”的拿捏也要非常到位,改编过度会失去新闻的严谨性,让受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引起反感。改编不足,又不能达到播出的个性要求,所以对于题材和稿件的驾驭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朱广权的改变并不代表央视所有新闻节目和新闻播音员的改变,在未来,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新闻节目形式的更多变化,播音员主持人更多的个性色彩。
(二)融——各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交融1、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三台合并: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
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三台合一”是整合三台优质资源,打造更好传播平台的有力举措。3月29日,央广播音员郑岚的声音首次出现在《新闻联播》的配音当中,由此也成为首位献声《新闻联播》的央广播音员。随后,更多的央广播音员开始为《新闻联播》配音,可以说是“强强联合”
然而受众对于这样的改变并不是完全能够接受的,央视的新闻直播间通过微博做了一项民意调查,有超过一百位网友参与了投票,有45%的人觉得别扭,38%的人表示喜欢,17%的民众持观望的态度,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广播新闻播音的语态和电视新闻播音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不是特别符合《新闻联播》一贯的气质和特点,但这样改变只是三台合一后的初步探索,随着融合的程度加深、融合的领域变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定可以打造出更多优秀的节目。对于三台的融合,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主流媒体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最初的融合体现在播音员、主持人上,在未来,融合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纸媒与电视的融合:纸媒与电视融合而成的电视新闻节目早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不仅内容精彩,而且深受受众的喜爱,这种节目形式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并且深受大家的喜爱。
1950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報纸摘要》可以说是广播读报节目的雏形;2003年,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独特新颖的节目形式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从此之后,各个电视台也逐渐开播类似的新闻类节目,于是,读报类节目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逐渐走入到中国老百姓的家中;2007年4月,由林白创办并主持的《杂志天下》在江西卫视开播,播出时间为每周周一到周五的中午12:40,节目的时长为20分钟。2008年林白离开《杂志天下》后,廖杰开始主持这档节目,节目也改版为每期为30分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种读报类节目会受到追捧,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它整合了各大纸媒所报道的各种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于多种类信息的满足,如果没有时间看报纸杂志,也可以从30分钟左右的节目中获取到足量的内容。其次,由充满个性的主持人为受众讲述新闻事件、剖析信息内容、奉上犀利又充满幽默的点评,满足了受众的信息渴望和审美期待,非常适合在午间茶余饭后观看。在传统媒体日渐危机的今天,报纸与电视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和三台融合一样,唯有整合优质资源,将纸媒的优势与电视的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出精品节目,才能在硝烟弥漫的媒体战场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一些电视节目也开始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提升自己的节目质量,融合后的电视节目,既可以保留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又能弥补互动性差、传播途径单一的短板。
2016年3月20日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这档节目保留了央视新闻类节目中热点剖析+专家点评的形式,又实现了与网友的实时互动。在节目进行当中,屏幕上会出现网友发送的“弹幕”,并且还有网友提问+专家回答的节目环节,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会在网络上同步进行直播,真正实现了電视节目的实时互动!
这档节目的开播可以说是央视对于媒体融合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目前来看,这档节目借助新媒体、大数据等手段弥补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不足,值得其他电视节目借鉴和学习。
(三)精——地方电视台立足本土生活,打造品牌节目
新媒体的冲击迅速淘汰了一大批电视节目甚至是电视台,能够抵挡住攻势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台一定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听到权威的新闻评论,我们可以去看《新闻1+1》,想看新闻播报类节目,我们会锁定《新闻联播》,但对于一些没有特色,照猫画虎的地方电视台,新媒体的冲击无疑是灭顶之灾,在这种环境下,还应该怎样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立足当地的本土生活,打造属于当地的特色节目。
地方电视台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服务当地的群众,因此一定要积极的关心身边的人、事、物,最重要的是要聆听老百姓的心声,只有这样才可以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例如,包头电视台制作的《聚焦执行力》立足本土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把目光聚焦在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和执行进度上,每期节目中都会邀请政府部门的官员,把老百姓面临的社会顽疾摆出来,官员们也会就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和解决,甚至还会在节目中汇报问题解决的进度和进程,就这样,《聚焦执行力》成为了连接政府与百姓沟通的一座桥梁。
这样的地方类节目毫无疑问在当地是无可取代的,细细观察各个地方的电视节目不难发现,很多地方节目都是直接仿照央视及各大卫视的火爆节目,节目质量上又远远不及被模仿的对象,自然不会被大众所接受,
唯有结合地方特色、风土人情才能做出既接地气又服务大众的优质节目。
三、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少的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都面临着危机,但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危机中屹立不倒的节目,它们都有着共同特点:推陈出新,自我革命、打造精品,不可替代。这场群雄逐鹿般的媒体大战下,最终受益的是所有的受众,因为大家都在改变,都在想办法赢得受众的青睐,传统的播报风格变得更加亲民、接地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交融打造出更多的优势产品;立足本土的地方电视台更好的去服务大众,所以近几年来,独特的节目形式和优质的节目内容越来越多,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人们的认知需要,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欣赏到更多优质的、真实的、亲切的、生动的电视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赵若竹.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158-159
[2]玉山·吾守尔.论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生存之道[J].新闻导刊研究,2017(Vol.8No.24):79
[3]于程鑫.电视新闻主播趣味性的可行性——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主播朱广权的表达为例[J].大观,2018(03):99-100
[4]王冬.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视听,2017(12):108-109
[5]马媛媛.融合发出更强之声[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4.18:第005版
[6]杨洋.三台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语言分析[J].新闻传播,2018(9):65-66
作者简介:姜秋再,男,1996年5月,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在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