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语琦
作者自画
同学们说我是一个爱笑的人,也许是因为我觉得笑是有力量的,能感染他人甚至自己吧,一如执起笔来就会感到书写的力量,文字的驱使。喜欢这种文字与情感交织的时刻。学习忙碌,但我还是爱找机会放空自己,放飞思绪,什么都不干抑或伴一曲音乐,摸一本杂志。只愿当下与文字为伴,珍惜时光里这种简单的快乐。
古有儒者荀子言人之性恶,因而《劝学》中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摆脱兽性与愚昧,获得开化与理性。
从茹毛饮血到学会钻木取火,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理论的提出,人類的精神一步步成长;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到“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从“学而优则仕”到义务教育遍及华夏,我们对知识人才的渴求百世不易。的确,是学习,让大写的“人”挺立而丰富,崇尚理性,热爱真理,来到大自然生物链的顶端。
然而,不妨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
何为人也?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其次,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群居的人还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他应该是家庭的一部分,是工作岗位上的一员,是社会价值的缔造者。
学,何也?仅仅只是先哲的智慧,前人的实践所凝成的那些科学知识、经验手段吗?我们可以挑灯夜战,十年寒窗追求梦寐中的文凭,抑或是学识渊博的内涵。只是当利欲支配一个学有所成的人的时候,我们更惊讶于看到这些人:拥有三套房而为白血病女儿写文募捐,消费善良,却自觉理所应当;高速路上因为“奥迪贵,撞不起”而选择性撞向无辜平民车……当我们看到靠着头脑谋一己之私的人们,是否会对这样的聪明不寒而栗?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本无可指摘,但是毫无廉耻之心,大肆宣扬这一处世准则的“学者”“成人”、精致而野蛮的利己主义者,满眼是他们做人的幸福真谛的时候,只剩下了人类那可悲可叹的躯壳。我想到鲁迅笔下挣扎在旧社会中的华老栓,为了儿子可以麻木着忽视人血馒头上的血究竟从何而来,笑他无知愚昧冷漠,却发现这样装作无知、显露愚昧、充斥冷漠的瞬间即使在文明的今天还存在。即使不再为生活所迫,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心灵的自由。
但我仍要说,学以成人,这没错。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还需学习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成人还得在心中装一份他人。国难当头,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医生罗征申请求加入“抗疫”一线,要用实际行动教会同是医生的儿子“比任何专业课更重要的一课——责任与担当”!这样存有为人之心的成长才是这个社会对年轻人的期待。学知识不仅仅为了入仕,器与人的区别便在于单纯被外界雕琢打磨还是内化于心,念及反哺。
君子不器。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不被物化的人生。因而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我们成为自己,成为他人。
生活总是马不停蹄,也许忙碌会让人迷惘。作为学生,我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学的目的何在?《大学》早已给出答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无止境,而成人,即成为一个能够优雅地与人共生的社会人,应该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彼岸。现如今,“活到老学到老”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去关注更多生命价值的载体,比如匠心,比如传承。从习其句读到探求“传道受业解惑”背后的深度,有的时候学习这些本身便是一份价值所在。如果说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让人能立于世有所依,那么道德修养的学习则是为了在“达”时怀一份兼济天下的良心。
很荣幸,我们接受时代和平开放的馈赠,被允许肆意生长,被包容领异标新。作为回报,也请所有为了人生成长而不懈学习的人们,为了时代而坚定成人的脚步。
创作感言:
小时候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彼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为了长大成人”,“为了上大学,找工作”,抑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但这些概念于幼时的孩子都不甚清晰。于是,只是上学了,获得知识了,长大了。后来又看到过一篇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文章,看到那些钻着制度空子的“聪明人”,唏嘘的同时,才发觉所谓成长,所谓学习,总是少了点方向性。当学习被利令人欲驱赶,便已失去它的社会价值了,而社会对我们青年人的期待,也更指向责任与担当。这是成熟脱离于幼稚,人类区别于智能的品质吧!
疫情当前,无数不顾生死、不计报酬的有识有能之士挺身而出,谱写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春天的故事”,不正让我们看到知识最美的姿态,“成人”最坚定的模样吗?正如培根那句话: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有了他们的榜样力量,我们得以回归生活,同时,还应找到学习的价值,为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