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辉
作者自画
2002年2月生,双鱼座。喜欢音乐,热爱生活,痴迷篮球,擅长摄影,会做一些好吃的糕点和好喝的饮品,享受在夜晚听着音乐写文字,读一些自己很喜欢的书。融合于大众,也不拒绝孤独,经常在B站学知识,习惯在知乎找灵感,热衷于收集好看的风景图。最喜欢宫崎骏的一句话:“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远方”这个概念是相对的,现实的人往往把相对于自己的居所而言的另一座城市称为远方。于是,我们看多了诸如从一个城市逃到另一个城市的小说,美其名曰“逃向远方”。无奈现在的交通工具日新月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就国内而言,无论到哪儿都要比以前方便快捷得多。因此尽管距离没变,但是远方看似没以前那么远了,于是乎又有人这么想——从南沙群岛到漠河不能算去远方,但从漠河到赤塔就算去一趟远方了。这类人的远方概念是以国家而论的,在边境线上跳一个来回就是打远方回来了,通过距离上的比对很容易看出这类人是不现实的。
“远方”本身就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本身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你不能指着表就说这是时间,表只能显示时间,表还是表,时间也还是时间,二者并无交集,表即使不复存在时间也照样存在——“远方”就是如此。我认为远方不仅仅指距离上的,套用一句话:“没有最远,只有更远。”我们芸芸众生毕生所及也只是到达我们所寄居的这个星球的各个表面而已,绕赤道十圈的距离可比地月距离要远。如果想到更远的星球,距离上就不知道要绕地球赤道多少圈了,毕竟地球本身也没多大。但是“距离”一词很吸引人,距离产生美嘛!好多地方你去了之后发现并没有宣传图上的好,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画——仅供参考嘛,所以其实每个人都向往远方,唯一不同的就是,有的人只向往而不往,有的人向往而往。
之前听到过一演讲,题为《心之所向,即是远方》,整篇演讲废话连篇,车轱辘话来回说,可惜了这个不错的标题,但正是那篇演讲使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我向来很欣赏背起背包去远方的人,前些日子读了大冰的文章,读到他和几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兄弟从北京前往西藏,“寻找内心的平静”,短期皈依佛门,一起卖唱,一起开酒吧,这样的做法是何尝艰辛与不易被理解,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被现代社会的人,尤其是疲于应试的我们所羡慕。李太白有他走天下的豪情,而作为其族人的我却不敢多想——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敢与不敢又是另一回事。
我所居住的城市东西两面各有两座不知名的山脉,绵亘不绝,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抬头就能望见这两座山。小时候站在窗前望着这两座在晴天时可以看清山上景物的山,犹如站在峨眉山金顶上远眺贡嘎雪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年龄增长、体力增长,自己又爱好骑行,所以骑了两个多小时到达这山之后,觉得不过尔尔。我骑到过这座城市很偏远的地方,沿着河道或是铁路,或是主干道——这样可以确保我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我见到过这座城市破败的地方,巨大的化工厂、炼钢厂等等大型工厂以及矿场,并且惊讶在这座重工业城市还有很多偏远、不为人知但是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地方,小时候觉得是远方的地方现在已经不是了。
我现在也有想去的、可以被称为“远方”的地方,比如稻城亚丁和洛杉矶,但现在的稻城已被游客糟蹋得不成样子,而从美国回来的朋友也纷纷表示洛杉矶远不如想象中繁华。我还想去天山和日本的富士山,想去北欧看极光……可能没有时间会是最大的阻碍,现在为学业所累,将来也会为工作所困,再为自己找理由推托。诚然,前往远方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要打破现有的边界——要知道,我们现在依旧在边界之中。我们也可以这样想:现在的種种努力都是为了离心目中的那个远方更近一些,不只是距离上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想去远方的人最终去不了原因,但去不了也好,可以让远方永远在心里保持神秘感。
(指导老师:张 菁)
创作感言:
灵感最初源于韩寒的同题文章,再结合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写。自己本身就向往远方,又独自去过一些离家很远的地方,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风景,对所见到的种种景象有自己的想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都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向往的远方,但是现代人却缺失了这种最初最美好的向往,而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种向往都会是一个人努力的原动力。
远方可以作为一种激励人前进的动力,一个梦想——不论是真实的地点,还是一个目标,都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相比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有这种向往的人会更为积极,更为自信,始终抬着头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