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如何从浅表走向深刻

2020-09-12 14:29毛永健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本质现象

毛永健

高考作文递进式写作有两大制胜秘笈:一为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是外显的递进式,譬如由过去到当下再到未来的时间支架,由发生到发展到高潮再到结局的事件支架,由事及理或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支架,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问题支架,以及引议联结谋篇支架;二为思想内容上的抽丝剥茧,由浅入深,这是内潜的递进式,譬如从结果反溯原因的多重追问,从现象深入本质的逐层剖析,以及从感性抵达理性的梯度思辨。事实上,不管是外显的结构支架还是内潜的思想内容,都是高考作文从浅表走向深刻的法宝。

一、多重答疑:从结果反溯原因

从哲学的维度审视,任何事物的发生、变化、发展及转向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由,考生要想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关键,就需要厘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因果联系,如此方能在多重答疑、探究和反溯“为什么”的过程之中,渐次抵达问题的内核,让高考作文的分析递进式地由浅表化走向条理化和深刻化。其行文方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以宏阔的视野,精准地锁定问题的结果,这个结果实则就是文章的题旨,必须适时紧扣,并与被探究的原因形成有效的因果链;二是要以辩证的思维,基于结果逆流而上,按照认知顺序依次探究造成结果的根本原因,并让几个原因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三是要以清晰的支架意识,多角度或多层级地对原因进行分解,使之建构为规范的逻辑框架,最终达到原因分析完结,问题也得到顺理成章的解决的目的。总之,考生只有很好地建构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因果链,并统一标准地切分层次,成功追问才有可能。例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上海考生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弹奏,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那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味”,寻找那与生俱来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淹埋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文化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業的主流地位。看着始于我国的端午节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申遗时,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次以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许渊冲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他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对这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之林有着难以丈量的热爱与憧憬。博观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肆意挥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我们想要海纳百川,就应当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去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感悟。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归属之感。“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正是“中国味”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因为这使命,邓世昌选择了撞船沉海;因为这使命,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因为这使命,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苏醒了。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中国味”亦是如此。我们携着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的荡气回肠,或半句曲笛的婉转悠扬。生活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他们始终称自己为潮州人,并为金漆木雕大神龛的修护,筹措大量的资金。而那下飞机后轻吻故乡热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寄寓了我们对故乡的无比怀念之情,也正是这“中国味”,给我们带来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热爱梅,只因为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是因为这“中国味”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和使命。

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文章首段运用排比兼通感手法,顿生诗意,内蕴文化,短促有力;次段继续扣紧音乐,并具体到经典的曲目,借以表现音乐的“中国味”;三段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设问,然后追究原因,分别以“源于一种失落”“源于一种博观”“源于一种感悟”作答;最后考生宕开一笔,从沈从文引言入手,延展到东南亚潮州人事例,并照应前文,卒章显志,表明了“中国味”是“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的观点。整个文章布局通过多重答疑,不但让结构支架清晰明了,而且在探究中,从结果反溯原因,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深入本质,充分挖掘出了文章应有的深度与丰富的内涵。

二、逐层剖析:从现象深入本质

一般而言,考生认知的信息源,可能大多停留于芜杂的未经梳理的表象层面,而如何从纷繁的浅层现象及无关要素中递进式地深入到事物本质,是高考作文的终极追求。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而本质则是现象的理性概括,如果考生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敏锐的思维向着事物的纵深处探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就可能拨开现象的迷雾,使潜藏在事物背后或内部的一切真相彰显于文本,让阅卷者切实触摸到考生思想的深度与厚度,自然更容易获得认同。从现象深入本质,考生需要把握三点:一是剖析现象存在的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去探讨问题存在的必然的合理性,或运用提供的背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二是剖析现象的特殊意义,有的现象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考生在写作中一旦揭示了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那么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三是剖析现象的本质危害,即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并通过现象去揭示其本质危害。总之,意欲从现象深入本质,考生就需要循序渐进地逐层剖析,穿透事物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例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高原上没有臣服的山头》。

这是一个绝不止于音乐的命题,而是一个不只有“走出去”,更有“找回来”的过程。贝聿铭先生留美数十载,为各国设计各式建筑,斩获无数奖项,却依然强调着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乃是血统里的根。他所经手的香港中银大厦,恰到好处地代表了“中国人的雄心”;晚年退休前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着他对中国文化、东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表达,也是他为家乡留下的小小纪念和贡献。

艺术和文化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对待它们时开放的心态以及智慧的眼光。一种“中国式的眼光”,绝不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盲目自信,而是一次博观约取、去粗取精的理性加工;也不只有从墙内望向墙外,不同的身份和视角都可以在同一座城池里观赏到不同的风景。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乔舒亚首提的中国模式的世界价值……这些外来人的视角,同样为我们反观自身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解读。

所以对于“中国味”的感受和寻找,我想可以做一個富有禅意的解读。初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耳闻目见即为所得;再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本位色彩浓厚的“拿来主义”;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一种成熟、智慧、宽容大气的览物之情。文化以及艺术,因其多样,或许有不同的味道,但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历程的宏大视角里,它们该是同一副模样。

在那里,对“中国味”的寻找,想必会是一次美好的精神还乡。

文章题目为《“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其间就已经潜藏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路径,那就是从形象的“中国味”到抽象的“精神故乡”。开篇从音乐本身的丰富性谈起,以考生自己的音乐启蒙为出发点,来讨论和思考音乐中的“中国味”,本身就包含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思维。随后考生继续由表及里,指出音乐创作和鉴赏背后的文化立场,并对作文材料作出了很好的解读,即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是寻找“中国味”的原因和根本。之后,考生又以“走出去”和“找回来”为视角,探讨了文化交流这一动态、融合的过程,并提出要以一种中国式的眼光,来看待和维护文化和艺术的百花齐放。整篇文章以感性的音乐为起点,以理性的文化为归宿,强调了中国味里的精神故乡,其实就是回到问题的原初与根本,很有思辨性。

总之,正如孙绍振所言:“事物的内在联系相互不是游离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脱离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处于对立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化,才是最高意义上的有机联系。”高考作文中的结果与原因、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其实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考生唯有将写作的过程视为思维的过程,才可能递进式地思辨问题,并通过事物的表象与生活的感性,进行有维度的文字呈现及有深度的思想表达。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本质现象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回归本质
高考作文两关注
童年的本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