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真相时代是指人们颇为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而事实真相反而变得无足轻重。网络舆论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公众对某一社会报道事件所发表的言论表现出前后态度相反的社会舆论现象。由于青少年易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点,会因混乱的舆论氛围而偏离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对其自身的道德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道德判断能力弱化,道德责任观念淡化,道德敏感性降低。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健康发展的对策是:(一)加强青少年各方面自身修养;(二)发挥学校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作用;(三)家长应为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四)社会教育应以更为正面的内容消解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反转;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74-03
一、引言
2016年8月,《紐约时报》刊发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WilliamDavis)的时评指出,我们之前奉若神明的“真相”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此时评正式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1]。根据牛津出版社的解释,“后真相”是指“情绪和个人理念影响公众意见,而事实真相反而无足轻重的氛围”[2]。但需要明确的是,后真相时代并非指真相缺席,而是指人们颇为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人们能接受谎言(虚假信息)但是对待真相的态度略显平淡。然而在当下,舆论生态也已呈现出明显的“后真相时代”特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人得以发声,我们身处于媒体塑造的舆论环境中,不停地奔走于各个热点话题,发现信息,处理信息,但是在这场受众地位变换的革命性的飞跃中,情绪表达似乎比客观事实表现出更优越的影响力,人们不假思索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即时的感想和情绪表达与“后真相”的信息发生交错,使得网络舆论反转成为常态。
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个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会引起相应的变化,这是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3]111。网络舆论正是在受到事实真相信息的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舆论反转狂潮,但是这种狂潮会极易削弱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信任,对现实的信任,继而引发信任危机,当情绪的交融与积压负荷,还会引发严重的网络暴力。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且正处于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道德认知发展尚未完善,在接受网络信息时缺乏一定的理性判断,频频发生的网络舆论反转势必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在整个舆论反转过程中,事实的真相终究会出现,社会舆论也能根据事实真相及时得到修正,甚至倒逼事实真相的浮现,但是其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鉴于此,本文拟就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论述并为指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提供建议。
二、网络舆论反转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论反转的概念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社会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4]。“反转”意为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近年来学者常将两者结合起来描述网络中出现的舆论反转事件。“舆论反转”它也被描述称为反转新闻,常常和“逆转新闻”“新闻反转剧”等相似词汇一起出现,但若对其有一个更为明晰的概念界定,学界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
纵观近几年的舆论反转事件,其鲜明地呈现出以下特征:事件信息被有意地模糊化处理、采用“标题党”手法来造势吸引公众眼球、参与舆论反转的主体多元化。张相涛认为舆论反转是指公众在获取特定的信息后对相关事件所发表的相反的言论,且在事件各个发生阶段公众所持有的观点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5]。许慎认为网络舆论反转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舆论现象在网络空间中的呈现、延续与发酵,是公众结合个人道德评判和心理倾向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对特定的社会事件所做出的与之前“相反”的并对事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舆论现象[6]。黄远、刘怡君基于社会物理学的角度认为网络舆论反转是一种“反沉默螺旋”的社会现象[7]。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网络舆论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公众对某一社会报道事件所发表的言论表现出前后态度相反的社会舆论现象。
(二)网络舆论反转的形成原因
1.媒体、公众角色关系的转变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
变,普通公众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媒体不再是引导舆论的主导性力量,网络世界成为人人发声的场所,众声喧哗成为其显著的特点。于是,不少媒体从业者为了提高关注度而刻意发布一些迎合受众的阅读心理和习惯的信息,忽视了新闻应该坚守的真实性[8]。同时,公众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采集和发布能力,所传播出来的信息大多都是个人的主观看法,使得新闻变得更加“信息化”。公众在社交媒体的主体性自由和媒体行业权威信息报道的缺失成为一系列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信息传播开来的有力“保障”。随着事件的具体细节逐渐被媒体所披露,舆论的态度会随着事件的转向而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2.网络公众缺乏对舆论事件的理性判断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了
解信息的一种主流方式。面对纷繁杂乱的网络世界,网络公众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评论时很多时候是出于自我的即时感想,而缺少理性的思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对于真相寻求的懒惰心理形成网络受众对该事件的曲解和偏见,个人内化的道德价值评判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曾描述:“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9]。因此,个体一旦缺乏理性的思考,对于事件的任意解读就成为引导公众舆论的导火点。当关于事件的全面报道出现,舆论也便相应地发生反转。
3.网络舆论情绪化严重后真相时代公众基于新媒体平台发表言论所表达的
社会情绪极大地推动了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同时,公众在这些社会事件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重庆大巴车事件,公众自以为是的满腔善意让涉事女司机无故遭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河南太康王凤雅事件折射出网络舆论背后公众的非理智的同情心;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在互联网舆论世界里被情绪裹挟的言论如何杀人于无形。以上这些全民热议的新闻事件还有很多,但都体现了网络舆论的过度情绪化。同时,一些媒体记者也难逃舆论情绪的包围,潜意识里在报道中强加入个人的意志,违背职业新闻人所应遵守的公正与客观的职业道德。随着事件真相的逐步澄清,这种群体极化的公众态度也即刻发生转向,相应的舆论也不得不发生反转。
三、网络舆论反转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群体参与公众舆论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其自身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也更加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但是青少年自身易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点会使其更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尤其当相关事件的网络舆论发生反转,青少年会因混乱的舆论氛围而偏离对于事件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对其自身的道德认知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网络舆论反转的特性,其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弱化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极易做出偏激的行为倾向,因此,在网络价值多元化视域下,青少年的道德学习很可能进入一种盲目的、无计划的状态。而在舆论反转事件的背后,是受众情感与理性的博弈,青少年因其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的局限性,在这场博弈场当中更易迷失自己,道德学习更易面临困境,出现思想道德上的认知偏差,思想价值观念的道德曲解,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进一步弱化。
(二)淡化青少年现实中的道德责任观念
网络世界给予了每个人一个虚拟的自我身份,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灵活且自由地关注和点评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于是在这场网络舆论反转剧当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网民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主体评论,体会到的是网民基于道德认知的主体性的判断,这种由于忽略事实真相而造成的舆论反转无疑给青少年传达出这样一种信号:在网络世界,我可以自由地去发表我的看法,无论我发表的看法是怎样的偏激和低俗,我可能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的惩罚,去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因此,这种被模糊化了的道德责任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参与其中的青少年网民在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责任观念,进而影响其现实生活中对待问题的行为和态度。
(三)降低青少年的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一种感知他人处境、利益和需求的感受性,它对个人的道德行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力。在后真相时代,一系列涉及道德主题的舆论反转事件时常发生,如“罗一笑事件”“彭宇案”“中国大妈讹诈老外”等等社会热点事件,颠覆了青少年对于善的认知,使得青少年对于人性、社会信任、社会道德产生一定的怀疑,道德同情遭遇阻隔,道德感与欺骗感发生交互作用,给青少年网民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个体利益是否受到损害成为个体道德作为的重要前提,于是道德冷漠感蔓延,道德敏感度就此钝化。
四、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当前“后真相”时代背景下,频发的舆论反转事件给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场反转剧当中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能力,还需要青少年、学校及其家长、社会的协力联动。
(一)青少年要自我监控、培养理性、加强道德责任感首先,青少年应加强道德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对道德学习进行规范和调节,面对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不
随意的妄加评论。其次,培养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争议性的事件或者网络信息,多多思考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及时寻求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帮助。再次,加强自身的媒介使用素养,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建立,使得公众更便捷地了解万家言论,面对网络舆论反转事件,青少年应合理使用社交平台,并理性地使用自己的话语权,不施暴,不盲從。最后,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增强为自己的言语及其行为承担责任的意识,青少年正处在由道德他律到自我约束的发展阶段[10],道德责任感的薄弱势必会引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做出有害社会集体及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
(二)学校要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引导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不稳定阶段,个体意识逐步形成,但是他们看问题往往具有片面性,当身处复杂的道德情境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尤其在网络舆论反转当中,碎片化的缺乏客观的信息更是使得这种选择变得愈加困难。学校是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并使之加以社会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最有利的环境,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道德学习走向生活,并加以在实践当中体会和感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探讨设定的道德热点话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时掌握学生的道德思想状况,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做出理性的道德判断。
(三)家长应为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
家长的行为及其处事风格是青少年模仿的榜样,倘若在这场舆论反转剧当中,家长不能很好地保持理性判断,随波逐流地参与到网络舆论混战当中,受到影响的青少年会更易引发现实世界的道德失范行为。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是促使青少年发现爱、接受爱并给予爱的重要环境,家长应以身作则,为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模范榜样,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优秀青年。
(四)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提升媒体公信力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也反映了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折射出社会的不良道德风气,为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健康发展,社会教育应以更为正面的教育内容消解社会文化的负面倾向,从而保护青少年对于社会道德的主观认知。与此同时,加强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督及管理,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严厉惩罚公布不实新闻信息的行为,为青少年的正面道德价值建构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结语
强化青少年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的良性发展是社会永恒的话题。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网络舆论反转所发挥的积极影响,它体现了网络空间的自我净化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文明的网络社会,使得新闻回归真实本质,公众舆论理性公正,从而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史安斌,杨云康.后真相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重建和路径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7(9).
[2]张彤.“后真相”是什么[J].新闻研究导刊,2018(11).
[3]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4]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5]张相涛.基于传播学的角度看舆论反转的构成因素[J].传播与版权,2015(7).
[6]许慎.从网络舆论反转谈法治思维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
[7]黄远,刘怡君.网络舆论反转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16(8).[8]崔瑜.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发的思考——以
“罗一笑事件”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7).
[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0]王文义.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作者简介:刘银雪(1994—),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人,单位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德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