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井降水技术在基坑地下水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2020-09-12 14:16王丽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管井细砂粉质

王丽

摘 要:在基坑地下水控制方式中,管井降水技术成熟、施工便捷、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大部分基坑工程的首选地下水控制方式,本文对管井降水技术从设计和施工角度分别阐述和分析,选取合理的地质参数进行设计,采取可靠的成井工艺进行施工,保证了良好的施工降水效果,同时对管井降水技术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和优化思路。

关键词:管井;降水;基坑;地下水控制

中图分类号:TU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8-0139-02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工程规模、深度越来越大,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施工影响越来越大,如地下水控制措施选取不当,则可能造成地下工程无法正常施工,甚至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管井降水做为一种施工便捷、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降水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降水效果,满足了工程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工程概况

拟建某住宅小区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地上6层,地下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梁板式筏型基础。本工程±0.00=22.50m,场地平整后地面标高为20.5m,基坑槽底标高9.85m,基坑开挖深度10.65m,采用“护坡桩+锚索”支护结构。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报告,按成因年代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冲洪积层三大类,地层岩性及其特点自上而下依次为:

人工堆积层:

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填土①层:黄褐,松散-稍密,稍湿-很湿,含砖灰渣、瓦片、植物根、树根,局部为耕植土。

新近沉积层: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层:褐黄(暗)-黄褐,很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粉砂薄层,土质不均匀。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②1层:褐黄,中密,很湿,含云母、氧化铁,土质不均夹粉质粘土薄层,分布不均匀。

(有机质)重粉质粘土-粘土②2层:褐灰,湿,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夹有机质粉质粘土,土质不均。

粉细砂②3层:褐黄色,稍密,很湿,含少量分解的植物根、石英、长石,局部夹砂质粉土薄层,仅在局部分布或呈透镜体分布。

细砂③层:褐黄-灰黄、局部灰,稍密-中密,很湿,含云母、石英、长石,局部夹粉土薄层,分布连续。

第四纪冲洪积层:

细砂-中砂④层:灰黄-灰,中密-密实,很湿,含云母、石英、长石,局部含少量圆砾,分布连续;

细砂-中砂⑤层:灰黄-黄灰,很湿,含云母、石英、长石,局部含圆砾;

细砂-中砂⑥层:黄灰-浅灰,密实,很湿,含云母、石英、长石,细砂为主,局部夹粉土薄层;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⑥1层:黄灰,很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分布较连续;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⑦层:黄灰-灰,很湿,硬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分布较连续。

2.2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在30m深度以上揭露一层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潜水水位埋深约为6.6m,静止水位标高约为13.9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②3层、细砂③层、细中砂④层及细中砂⑤层。

场区地下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垂直入渗、管线渗漏、地下水侧向迳流、越流補给,并以地下迳流、越流为主要排泄方式。该层地下水的年内动态与大气降水及农田灌溉密切相关。

3地下水控制方案选取

根据《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管理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本市所有新开工的工程限制进行施工降水。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采用帷幕隔水方法,隔断地下水进入施工区域。因地下结构、地层及地下水、施工条件和技术等原因,使得采用帷幕隔水方法很难实施或者虽能实施,但增加的工程投资明显是不合理的,施工降水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并通过后,可以采用管井、井点等方法进行施工降水。

按《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方案专家评审细则》相关要求,满足“对于明挖基坑,基底位于含水层水位之下,且基底以下5m之内无适当的隔水层”条件时,可判定为“阻水方案技术不可行”,允许采用降水方案[1]。

根据勘察资料,对本工程场区地层进行概化后如图1所示,本工程基坑槽底标高为9.85m,基坑槽底位于潜水含水层细砂③中,位于潜水水位标高之下,潜水含水层底板标高为-7.90m,基坑槽底距含水层底板为17.75m,满足基底以下5m之内无适当隔水层的判定条件,所以本工程判定为“阻水方案技术不可行”,可采用降水方案。结合周边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本工程最终选取技术成熟、施工便利、降水效果好的管井降水方案。

4管井降水方案设计

4.1基坑涌水量计算

(1)依据勘察报告及结构资料进行基坑涌水量计算,选用的地质参数见表1。

(2)选用降水计算模型。

根据上述基本参数,参照地质概化图进行基坑涌水量计算。

选用“潜水非完整井”计算模型[2],公式如下:

式中:

Q-基坑降水总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潜水含水层初始厚度(m);

h-降水后剩余含水层厚度(m);

R-降水影响半径(m),对潜水;

r0-基坑等效半径(m),。

计算过程如下:

B/L=48/131=0.366,取η=1.14,则r0=1.14×(131+48)/4=51.015m

根据地质概化图,H=21.8m,h=21.8-5.05=16.75m,hm=(21.8+16.75)/2=19.275m

R=2×5.05×(12×21.8)^0.5=163.36m

Q=1.366×12×(21.8×21.8-16.75×16.75)/(lg[(163.36+51.015)/51.015]+(16.75-5)/5×lg(1+0.2×19.275/51.015))=4573.04m3/d

4.2降水设计参数

通过以上分析及计算,确定本次降水设计参数见表2。

说明:(1)管径为:外径/壁厚;(2)潜水泵泵量10~15m3/h,施工中可根据实际出水量,对潜水泵量做相应调整以满足排水需要。

5管井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定井位:根据设计方案提供的井位图、地下管线分布图的位置,在保证降水效果的情况下,对井位和井间距做适当的调整。正常情况下井位偏差≤50mm,若遇特殊情况(比如地下障碍、地面或空中障碍)需调整井位时,应及时通知技术人员在现场调整。

埋设护筒:为避免钻进过程中循环水流将孔口回填土冲塌,钻孔前埋设钢护筒。护筒外径0.8m,深度视地层情况而定。在护筒上口设进水口,并用粘土将护筒外侧填实。护筒必须安放平整,护筒中心即为降水井中心点,当上部回填土颗粒较大时,则采用人工挖孔护壁,防止钻孔内浆液的流失,保证钻进正常进行。

垒砌泥浆池:在不具备挖设泥浆池的情况下,为保证钻进过程中水流循环及保存钻孔出渣,并且不破坏现状路面,在路面垒砌单井体积1.5倍的泥浆池,泥浆池底部铺垫塑料布防止渗水。

钻机就位、调整:钻机就位时调整钻机的平整度和钻塔的垂直度,对位后用机台木垫实,以保证钻机安装平稳。

钻孔:在钻孔过程中保证孔内泥浆液面高度与孔口平,严防塌孔。在地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地层自造泥浆成孔,若钻孔通过易塌孔的流砂层或泥浆漏失严重的地层时,采用人工造浆护壁钻进,泥浆比重调至1.1~1.3。为提高钻进效率和成井质量,采用反循环钻进工艺成孔。

换浆:钻孔至设计深度以下0.5m左右,将钻头提高0.5m,然后用清水继续反循环操作替换泥浆。

下管:下管前检查井管是否已按设计要求包缠尼龙纱网;无砂水泥管接口处要用塑料布包严,以防地层中细砂层流失,造成地面下沉。井管确保在井孔居中不歪斜。

填滤料:填料从井四周均匀缓慢填入,避免造成孔内架桥现象,洗井后如发现滤料下沉及时补充滤料,填料高度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洗井:采用压风机洗井,当井内沉没比不够时及时注入清水。对于不同含水段采用双隔离塞水气方法冲洗,然后再捞砂,直到水清砂净为止。

6降水实施效果

本项目降水工作在基坑开挖至地表以下3m时启动,群井连续抽水15d后,各降水井内地下水位稳定在基坑槽底以下约3m处深度,通过对位于坑内的3处水位观测孔的水位监测,坑内地下水位均低于基坑槽底標高以下1m,满足降水设计要求,在后续基坑开挖过程中,从开挖揭露的土层来看,土层基本达到了坑内疏干效果,满足基坑安全开挖所需。经过对坑内水位观测孔的水位变化走势分析,坑内地下水位下降随降水时间的关系变化大致呈曲线趋势[3],如图2所示。

7结语

通过本工程实践,表明管井降水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安全可靠、技术可行,设计中选取合理的地质参数进行水量估算,再根据水量大小确定降水井的布置参数,基本可保证基坑的整体降水效果。从设计和施工角度,可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必要的方案优化和精心组织,确保建设工程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

(1)降水启动初期,水位较高,基坑涌水量较大,为加快降水效果,初始抽水时可适当调大抽水泵量。同时,在后期抽水阶段,由于水位下降已趋于平稳,可以根据工程所需,适当的有序、间隔关停部分降水井,既可减小抽水量,又可节约工程造价。

(2)管井的成井质量直接决定了降水效果,由于井点施工隐蔽性很强,所以应加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严格控制成井中的孔径、孔深、下管、填料、洗井等关键工序[4],在保证单井出水能力的同时,也可有效预防抽水含砂量超标引发过大地面沉降。

(3)在地下水控制措施方面,管井降水效益显著,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技术。但是从水资源保护方面考虑,开采地下水对水资源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工程实际中应合理制定降水方案,可采用降堵结合方案,减量开采地下水,同时对抽取得地下水宜进行二次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DB11/1115-2014,城市建设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S].

[2] JGJ111-2016,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S].

[3] 吴林高.工程降水设计施工与基坑渗流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姚天强,石振华.基坑降水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管井细砂粉质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Nitric oxide detection methods in vitro and in vivo
排渗管井在尾矿库中的应用
特细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展望
哈拉军水电站动力渠强湿陷性粉质黏土段处理设计
某机场粉质黏土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研究
管井降水技术在洪河倒虹吸施工中的应用
浅析以ARM9为核心的管井远程监控系统
细砂路基典型病害及其成因机理研究
作为路基填料的细砂液化风险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