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核工业二〇九地质大队
云南省核工业二○九地质大队(简称二○九队),组建于1966 年,隶属于中共云南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为负责核及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提供核应急、核应用等技术支持;开展地质灾害和环境调查与治理等服务。
二○九队具有固体矿产勘查、地质钻探、地质灾害评估、地质实验测试(岩矿测试)四个甲级资质;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测绘、水工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试验测试(岩矿鉴定、选冶试验)八个乙级资质和地质灾害施工丙级资质;获得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三稀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程研究中心、昆明市放射性核素检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三个平台认定;为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云南省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近年来,在云南建水普雄长岭岗碱性岩体风化壳中,通过特色成矿理论创新和勘查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发现了一处特大型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累计探明总稀土资源量超过47 万吨,铌资源量超过5.7 万吨。
在云南省三稀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程研究中心专项资金项目《建水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机理与勘查关键技术研究》、二○九队专项资金项目《云南省建水县普雄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铌稀土矿详查》、二○九队与云南大学合作科研项目《云南省四稀关键矿产资源综合研究》等资助下,组建的科研攻关团队,以建水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床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钻探工艺学、稀土元素萃取分离工艺学等综合手段,在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特色成矿理论、找矿模型、找矿突破、勘查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若干重要成果。
1)首次提出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地质-地貌-气候耦合作用的产物,建立了成岩作用控制稀土来源、风化作用控制稀土分异和富集的成矿模式。
2)率先提出了利用风化指数和稀土数值进行碱性岩风化壳层位划分的方法。
3)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稀土氧化物富集系数和铈异常值圈定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靶区的方法。
4)改进了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半合管钻探工艺。
5)发明了一种从稀土矿浸出液中萃取分离稀土元素的方法。
6)发明了一种稀土矿勘探用钻探取样装置。
7)集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碱性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关键技术体系,发现了建水特大型稀土矿床一处,相关成果推广应用于滇西等地区同类型的找矿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1 各类证书
根据云南建水普雄铌稀土矿相关成矿理论成果和勘查关键技术转移示范,指导了滇西临沧地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实践,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岔河稀土矿普查》,经云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评审。审查通过的临沧市临翔区岔河风化壳型稀土矿资源量,截止2018 年3 月12 日,累计查明全风化层中333 类稀土氧化物已达中型规模,333+3341 类稀土氧化物具大型规模远景。
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云南省临沧市蚂蚁堆地区稀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通过项目总体实施,预计提交333+3341 类稀土氧化物(TREO)资源量20 万吨,提出可供普查的具有中型-大型以上资源远景的稀土矿产地2 ~3 处。
图2 荣誉
二○九队发挥核地质队伍优势,勘探提交临沧超大型锗矿床(云南锗业(002428)的主体矿山)、建水特大型铌稀土矿各1 个,中型锗矿3 个,中小型金矿5 个,小型铜矿10 个,实施军工铀矿设施退役整治铀矿床(点)25 个。
因找矿成绩突出被核工业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被地矿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找矿有功单位”称号、还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地质工作先进单位”“最佳国际合作勘查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各类奖励10 余项。《云南建水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与勘查评价》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水稀土矿的发现获得云南省“358”找矿行动“重要发现奖”;《德宏州潞西市二轮矿产规划》和《临沧市临翔区第二轮矿产规划》分别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出版专著10 余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专利及发现20 余项。
图3 先进的测试仪器
图4 项目工作区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