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恒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与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和地高辛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对应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地高辛组,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的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地高辛组(P<0.05)。结论: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地高辛;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1-0039-01
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最多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1]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充血性心力衰退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该病的困扰。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长、症状重的特点,同时还可能伴有心血管不良病症发生。通常而言,该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感心前区疼痛,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功能。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病情,为了找出疗效最佳的药物,广大医学研究人员有必要进行药物疗效的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与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和地高辛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8—80岁,平均(62.4±3.6)岁,病程4—10年,平均(6.2±1.3)年。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50—83岁,平均(64.1±2.8)岁,病程3—9年,平均(5.8±1.6)年。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采用口服卡托普利片进行治疗,每天2—3次,一次12.5—25mg,经过1周后,若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渐减量。[2]地高辛组采用口服地高辛片予以治疗,每天3次,一次0.125—0.75g,坚持服用两个月,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酌情减量。[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疗效评价等级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心脏疼痛次数明显减少;有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得到改善,但是还会偶尔发作;无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7×100%。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发生对应事件人数在总调查人数中所占的比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对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地高辛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情况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的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地高辛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未期的心血管疾病。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巨大的危害。据临床数据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的心功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继而会出现水肿、心脏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4]目前国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以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自身条件较差,很容易产生其他方面的病变,这就要求广大从医人员要找出最佳的治疗药物,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和地高辛作为常见的治疗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却具有不同的疗效。[5]本次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地高辛组,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组的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地高辛组(P<0.05)。
综上所述,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与地高辛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对比观察[J].医药前沿,2017(33).
[2]张爱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7(04).
[3]林良沫.冠心病患者地高辛中毒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05).
[4]刘佳敏.高危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14).
[5]刘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