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过去,我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样一来造成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內涵,最终导致村落魂飞魄散、徒具躯壳、形存实亡。因此,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须是整体性保护。
曾博伟(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大众直观的认知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相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更应该以人为本。
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中华文明的基础存在于古村落中,这些村落蕴含着世代传承的民风民俗,传续着民族文化DNA,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使古老的村落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罗德胤(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当地老百姓只要有条件,就要把它们(古宅)拆掉改成新的楼房。类似功能上的缺陷,在全国的民居里都是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的。这也是我们在做遗产保护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保留信息、修旧如旧,还要把功能,也就是居住上的延续考虑进去。这就是我们遗产设计,之所以存在的第一个原因。
王澍(著名建筑学家)
我希望我们改造古村古宅之后,真实感不要消失。唯一的标准,其实就是真实感。
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著名教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民居工作委员会委员)
旅游开发对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很好地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另一方面,如果旅游开发过度,就会对古村落古建筑带来破坏。在旅游开发和保护这两者之间,保护绝对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乡村民宿投资看上去很美 但经营收益普遍并不乐观
《新华网》2020年1月6日讯:近日发布的《中国乡村民宿人力资源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乡村民宿发展还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白皮书显示:七成多乡村民宿不赚钱;营业年限高于5年以上的乡村民宿,即2015年之前开业的,仅占四分之一,而近五年开业的乡村民宿占七成以上;乡村民宿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收入绝大多数(接近九成)界于1000-5000元之间,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高达7成的从业人员之前并没有住宿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专家建议尽快制定标准加强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中国农网》2020年1月6日讯:1月3日,由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智库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与会嘉宾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各抒己见。众信旅游副总裁王春峰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主要有两方面卖点,生活场景和人文情怀,也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场景、有当地色彩的人文交流情景,需要注意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中青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德成认为,要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更好地发展,需要从人民需求出发,做到四个结合。首先是旅居结合,不仅仅是观光,是旅行加居住;第二是农旅结合,打造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供给业态;第三是城乡结合,推动市民和乡村更好地融合;第四是乡村资源和外来资本结合。
“云旅游”助文旅产业智慧转型
《科技日报》2020年3月19 日发表文章:疫情之下,贵安新区对樱花园实行封闭管理,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文创中心推出的VR,让公众360度置身樱花园过了一把瘾。随着5G技术的普及应用,旅游直播将突破网络局限,以更快的传输速率提升画质,美景传递不再打折。配合航拍、移动拍摄、VR沉浸体验等全新手法,让人更加身临其境。同时视频观赏者和直播参与者一边“游览”,一边了解线上优质产品,这也将带来旅游业的新一轮变革。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认为,疫情之后,智慧文旅将更受行业重视。虚拟和现实也将更进一步融合,这可能会改变未来旅游的基本方式。
贵州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村医免票
《央广网》2020年3月23日讯: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消息称,从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贵州省内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不包括温泉景区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全国所有疾控工作人员、全国所有乡村医生实施门票免费政策。此外,贵州A级旅游景区针对境内外全体游客实施门票五折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