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微
10月16日,渝北区全民健身中心,张亚雯目不转睛地盯着球场上的小队员。
“你今天是怎么了?一样的球都丢了多少次了。”张亚雯的声音很轻,但面对她的责问,这个只有10岁的重庆市羽毛球专业队(渝北队)的小队员显然有些紧张。
2006年,本刊记者采访张亚雯时,她还是一名现役运动员,正在备战北京奥运会。今年再次见到张亚雯时,她已经完成了多个身份的转变。
从副处长到总教练From Deputy Director to Chief Coach
退役后,张亚雯在重庆市体育局竞技处担任副处长。2015年,她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开始了“生命中的第二次起跑”——创办自己的羽毛球培训俱乐部。
张亚雯和重庆交通大学合作,把俱乐部的场地定在了交大的羽毛球馆。那年夏天,施工改造后的交大羽毛球馆开门迎客,场馆外墙上多了一行大字:张亚雯羽毛球培训俱乐部。
羽毛球培训俱乐部办得顺风顺水,直到今年受疫情影响而暂时闭馆。但张亚雯没有因此闲下来。今年1月,重庆市体育局和渝北区政府聘请张亚雯教练团队作为重庆市羽毛球专业队(渝北队)的教练团队,张亚雯担任总教练。
说起这支羽毛球队,张亚雯有些骄傲地说,“这支羽毛球队是社会力量参与创立国家级运动队的一次探索,同时也拉开了我们从俱乐部训练模式向竞技体育培训模式转变的大幕。”
今年5月中旬,队伍集结完成,聚集了20多个在全国选拔的优秀苗子。其中有15名队员已经在中国羽毛球协会备案、注册,可以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性的羽毛球赛事。队伍的管理、训练等,都由张亚雯创办的重庆雯羽体育文化传播公司负责。
球队成立至今,张亚雯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工作日,张亚雯都会到场馆里待上小半天。周末和节假日,她也是连轴转。
“我希望队员们能尽快成长起來,先在重庆拿到名次,再去冲击全国性的赛事。当然,这个过程肯定很艰辛。”张亚雯说,这支队伍的快速成长是她接下来的首要目标。
培养了50多名高水平队员Trained More Than 50 High-level Athletes
训练期间,不时会有队员更换羽毛球。球场一旁的篮子里,装满了练坏的羽毛球。“从这些练坏了的羽毛球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训练强度还是蛮大的。”张亚雯指着那些羽毛球说。
作为这支羽毛球队的总教练,张亚雯还组建了一个专业的教练团队,当中的不少人拿过全国羽毛球冠军和重庆市羽毛球冠军。
张亚雯告诉我们,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还是有些差别。刚成立自己的羽毛球培训俱乐部时,张亚雯会从事一些私教工作。不过,随着队员人数的增加,教练团队的成熟,张亚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球队规范化、专业化教学体系的打造上。在张亚雯团队的努力下,培养出了50多名高水平队员。
“做企业确实比做运动员累多了,什么事都要考虑到,要对队员、员工、自己负责,所有训练计划都由我来统筹安排、把关。以前当运动员训练是很苦,但每天想的也只有训练。”张亚雯坦言。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高水平的羽毛球培训,张亚雯正在和一些中小学展开合作,希望用共建校队的方式培养更多的好苗子。
在重庆七中,张亚雯教练团队会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半小时对校队队员做专业培训,“效果很不错,既不耽误学生学习,也能够训练出一定成绩。”接下来,张亚雯打算以类似方式和更多学校开展合作,让羽毛球运动在山城全面开花。
带动更多的人运动Mobilized More People in Sports
这些年,重庆羽毛球运动氛围变得越来越好,张亚雯感受颇深:“北京奥运会结束后那阵子,重庆专业的羽毛球场地很少,平时打球的人也不多。现在不同了,打羽毛球的人多,专业场地也多,就连羽毛球俱乐部也越来越多了。”
人们对羽毛球装备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张亚雯刚学羽毛球时,市面上见不到几个运动品牌,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小孩,才能买到品牌货。即使在国家队,张亚雯也没有过多地去关注装备,“新拍子到手,随手挥几下,趁手就行。”
如今,张亚雯身边打羽毛球的朋友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会向她咨询装备的问题。“半个月前,一个朋友问我到底是选纳米技术制成的球拍,还是另一种高新技术制作的球拍。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这些技术,而且我也搞不懂。”面对这些问题,张亚雯经常被问懵。
不过,张亚雯认为研究装备未尝不是好事,哪怕对业余爱好者来说,越来越多样化的装备选择,也说明羽毛球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好。
除了羽毛球,张亚雯也在推广和参与其他体育项目。去年,她还加盟了重庆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作为赛事合伙人领跑重庆女子半马。张亚雯坦言,“我是一名重庆籍运动员,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子,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为重庆的体育事业尽一份力量,带动更多的人运动。”
张亚雯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场馆继续拓展自己的培训规模,不过她目前更看重培训的质量,“在建设教练团队的同时,我希望到更多中小学去推广羽毛球运动,毕竟中小学人多,更能发现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