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摘 要:周星驰这三个字在很多观众的眼中是一种类型喜剧的代表,他执导的《新喜剧之王》自宣发开始就是2019年贺岁档的热门影片之一,它对周星驰1999年的电影《喜剧之王》有所继承,是20年前经典代表作《喜剧之王》的兄弟篇,又有春节档票房吉祥物王宝强主演,备受观众期待。而上映之后,观众们的口碑却以差评居多,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周星驰为了卖“情怀”而粗制滥造出来的一部电影。本文在结构主义的视野下,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解读电影中的各种符号,分析其意指系统,让读者对这部电影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新喜剧之王》;周星驰;结构主义;符號学;情怀
与2018年贺岁档不同,2019年的贺岁档涌现出多部值得观众期待的热门电影: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韩寒的《飞驰人生》、吴京主演的 《流浪地球》、成龙主演的《神探蒲松龄》……这些电影的集中发布使观众大饱眼福。从后期票房统计来看,《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皆突破十亿大关,《流浪地球》更是取得了45亿的傲人成绩。而同期上映的、被称为春节档最有“情怀”的《新喜剧之王》勉强突破五亿。由此可见,制作精良、技术含量高的科幻电影引发了观影热潮,而卖弄“情怀”符号的《新喜剧之王》显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究其原因,与《新喜剧之王》一成不变的符号应用和难以接受的意指系统息息相关。
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一个概念——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他提出“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即一个事物有其特定的“能指”与“所指”,把该事物的“能指”与“所指”合为一体就能构成一个新的符号,这个新的符号在整个结构中就有了新的示意。符号最重要的特征是任意性。这种特征可以使符号由于人们使用符号的变异而发生变化,出现“所指”和“能指”的非对称性,从而使作为整体的符号发生变化。这种实际运用中的“变形”,正是符号隐喻产生的过程。通过图示呈现这一符号的隐喻:{[语言符号(能指1)-所指1](能指2)}所指2,用这个基础公式,可以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电影中所出现的符号进行深入解读,诠释其隐喻意义。
一、音乐符号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听觉符号,往往都是有解释意义的。音乐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乐器,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听觉效果,产生不同的听觉感受,这是配乐所能指。而配乐除了自身的声音表意外,在电影的剧情中,更是有深层的隐喻意义。在《新喜剧之王》中,有这几首配乐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分别是主题曲《疾风》、插曲《流浪者之歌》《分分钟需要你》《精武门》。影片一开场,陈百强的《疾风》旋律便萦绕耳旁,并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如内心有梦便全力追踪,不须计那天才可终”两句歌词便能够表达出影片追梦的主题,加上较为活泼动听的旋律,给观众一个萦绕在观影过程中的暗喻:这是一部逐梦的喜剧片。还有如梦男友查理所弹唱的《分分钟需要你》,这首歌是林子祥在1980年发行的,在剧情中表现出查理对如梦的深情,加上吉他弹唱,直接赋予了查理温柔暖男的所指,与后面剧情中查理的背叛产生鲜明对比。这种采用上世纪80年代粤语歌的配乐方式,在徐峥的影片《港囧》中就有所体现,确实能很好地把观众拉进港片的怀旧氛围中,但《新喜剧之王》所发生的背景、时代都基于新世纪的现实生活,这样配乐与背景出现了不匹配现象,难免会使观众跳出剧情,无法达到情感的统一。在如梦出演巫婆替身的桥段中,出现了经典的《精武门》配乐片段,即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斧头帮集体跳舞的配乐。这首乐曲恢弘略带俏皮,在原片断中能明确地表达出斧头帮凶狠而富有喜剧色彩的出场,在《新喜剧之王》中,这首乐曲有了展现电影片场黑暗恐怖的意指效果。同时这首配乐的出现,使观众再一次被“周星驰”这一符号所冲击。
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流浪者之歌》的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首乐曲原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在公式中是这样的呈现:{[音乐(流浪者之歌)-古典音乐](面对不公平的反抗与拼搏精神)}如梦的遭遇和不服输的精神。这首乐曲在《新喜剧之王》的二级所指就是主人公如梦,乐观活泼的性格和饱受歧视但奋力拼搏的精神,在音乐中都有体现。同时,这首乐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一个符号,又能展现出新一代青年对于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扬传统古典音乐的作用。
二、道具符号
《新喜剧之王》中的道具符号不胜枚举,寓意也各不相同,文章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具符号在下文加以分析,帮助大家深入理解符号的所指。
1.飞跃鞋、回力鞋的品牌文化及隐喻意义。女主角如梦出场时脚踩飞跃鞋,之后踩导演脚趾的时候穿的回力鞋。这两个鞋子的品牌构成了一级意指系统,即国货、中国制造。飞跃和回力是为数不多的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品牌,价格便宜,款式百搭,在国内外都有不小的名气。而鞋子的一级意指系统和鞋子的本体特征则构成了二级含蓄意指系统。以这种廉价鞋子为日常穿着的如梦确实是群演群体的代表。群演一般都没有稳定高额的收入,不足百元的鞋子是他们的首选,从而表现出群演这一群体艰苦的生活特征。
2.《演员的自我修养》和体验派表演。在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中,就给了《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一个大大的特写。这本书是《喜剧之王》的符号,也是演员的符号。开片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不加任何台词,就直接交代了主人公的演员职业,把主人公如梦引入到剧情之中。《演员的自我修养》也是强调体验派表演的代表书目,与电影主题密切相关。不难看出,周星驰在这部电影中一直在强调体验派表演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如梦试镜“周星驰的新电影选角”活动中,有很好的呈现。在前三个环节,形体动作、情绪掌控、才艺展示中都表现不佳,这是方法派表演和表现派表演的基础元素。而最后的角色扮演中,如梦把现实中的经历直接在考场中演绎,那种真实感和前面耍双截棍表演陈真的演员形成鲜明对比。如梦把自己融入到和查理分手的生活片段中,情感和肢体表现得到升华,在影片表现中,甚至背景也回到了那个雨夜,最终也是因为如梦的真情演绎,成功当选。周星驰在电影中讽刺了靠外表和知名度获得重要角色的小米和马可,用《演员的自我修养》和体验派表演给在外拼搏的龙套演员们打了一剂鸡血。
3.马可在公交车上所戴的帽子。这个符号比较容易被大家忽视,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道具符号。不难发现,这个帽子是周星驰在拍电影时常戴的帽子,在剧中,这其实就是代表了周星驰本人。这个帽子出现,第一层意义是遮蔽马可的脸,公交车上众人正讨论他尿裤子的视频,他羞于被别人看到,这是马可的一块遮羞布。第二层则有更深的寓意,通过这个帽子,影片中的马可可以映射周星驰本人,他也担心自己会过气,但也不想出现娱乐圈的风口浪尖,他这种复杂的心理在马可身上得到展现。当马可摘下帽子时,得到了释怀,他靠自己的尿裤子视频重新获得了人气,这又是星爷对如今大众“审丑”心理的讽刺。
三、场景符号
1.片场。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主要环境就是拍摄电影的片场,片场是一个演员获得机会的圣地,同时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小型社会。在《新喜剧之王》中所表现的片场是扭曲的、病态的。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剧组在选角色时,完全不在乎演员的演技高低,在乎的是演员的酬劳和选角的时间。当然演员酬劳和选角时间,也是现实生活中剧组选演员时的参考,演员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非常重要。在影片中,毫无演技的一些群演被直接选上,而用心表演的如梦却被唾骂。因为她耽误了选人的时间。另一个剧组选毫无演技的马可当主角,在影片中导演也道出了原因:因为马可片酬最便宜。还有另外一个剧组,在大街上选女主角,直接选择了毫无表演经验但相貌漂亮的小米,还对渴望表演的如梦给予极大的打击。纵观这几个片场,可以看到,这是对现在演艺圈、电影圈的一种讽刺。片中所表现的这几个导演,没有人真正在乎演员的演技,在乎的只是片酬、颜值、知名度。
2.雨夜。雨夜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场景符号,通常用来宣泄情绪和表现救赎。在《新喜剧之王》中,如梦发现男友查理“合约男友”的身份,大街上也正在下着滂沱大雨,如梦悲伤和无助的心境在雨夜中得以完美的展现。“雨夜分手”这场戏,女主在电影中表演了三次,这个带有文艺电影场景设置其实非常违背商业电影规律,但也表明周星驰对电影艺术性的追求。在离开查理后,如梦听着《流浪者之歌》,在雨夜中漫无目的地飞驰,摔倒后也说出她当时的想法:“我不是个演员,我醒了”。这是是女主角个人理想受到冲击的转折点,也是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体验,在她随后的面试过程中,又两次以闪回的方式重复表演了这次经历。这是典型的体验派角色塑造方法,在电影中更贴合周星驰赞同体验派表演的理念。
3.颁奖典礼。在影片的最后,如梦如愿获得了作为演员的最高荣誉——最佳女主角这一奖项。这个颁奖典礼是虚构的,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出现自有其价值。这是对如梦艰苦奋斗的回报,似乎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坚持,龙套演员最终会得到观众和业界的认可。这是影片的一个不足之处。以颁奖典礼作为影片结尾,简化了演员发展奋斗的过程,影片前一个镜头中,如梦只是试镜“周星驰电影选角活动”成功,接下来的镜头如梦就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如此安排太过跳跃,观众是难以接受的。而且这个颁奖典礼对硬盘中的反面人物又进行了一次集中讽刺,那个选小米当女主,不给如梦机会的导演成了如梦的颁奖主持人,小米也变了副脸面,热情地向如梦打招呼,观看电视直播的前男友查理还在破旧的小餐馆吃泡面。这个颁奖典礼太过理想化,是周星驰在影片中打造的一个神话,一个演员只要努力、坚持就能够获得成功。坚持和努力是走向成功的一部分,但并非引起质变的因素。颁奖典礼中如梦从一个备受欺凌的龙套演员直接质变成为最佳女主角,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这个场景的设置使故事失去了真实感,与现实生活中的观众都产生了距离感。
结语
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没有像前作那样获得良好的口碑,整片格局較小,故事的架构和人物的反转也差强人意,戏剧感较强,电影感较弱,像是在片场拍了一部话剧。但比较遗憾的是过分卖弄“周星驰”和“港片”的符号,使得整部影片显得老套、跳跃感过强。在观众审美需求日益苛刻的今天,缺乏创新和观众体验的影片是较难成功的。但在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星驰导演是用了心的,与其说是《喜剧之王》的续作,不如说是周星驰的自我狂欢,影片深刻讽刺了毫无要求的片场选角标准,也揭示了周导对体验派表演的认可,更是对自己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演员生活的自我总结。周星驰确实是两代人甚至更多人的情怀寄托,你会为《新喜剧之王》的“情怀”买票吗?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演员的自我修养》和《新喜剧之王》到底在讲什么?豆瓣电影评论.
[5]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