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晚熟的人》

2020-09-10 07:22莫言
阅读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晚熟魔咒诺奖

莫言

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他们跟我一起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在成长、在晚熟。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知识分子还乡这个角度的小说延续了上百年。当年鲁迅的《故乡》,欧洲或者美洲的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类似的作品。《晚熟的人》依然延续了这个视角,我作为一个在高密东北乡出生、长大、离开这个地方的人,若干年之后又回来了。这样的作品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这个视角,到现在近40年,依然在使用这个视角。但这个视角本身在发生变化,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所以这个视角又有了新的含义。一个作家要写什么,有时候真的是不完全由作家自己作主的。我简单回顾一下我的创作历史。我曾经有很多幻想,一会儿想写天文,一会儿想写科技,有时候也想写童话等等,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写?因为有些要写的东西不允许我去写我幻想中的东西。所以写《晚熟的人》里面这样一系列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些人物,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甚至跟我像孪生兄弟一样,是彼此的知己。这七八年来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仿佛只能通过这样的一个角度,才能把自己的这些丰富感受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谈“晚熟的人”

晚熟也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首先从文学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我想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希望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自我难度很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你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就不希望自己过早成熟,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自己的艺术生命,使自己的创造力,能够保持更长久一些。如果你早早成熟了,固化了,你将来的创作就在不断重复自己。如果你有强烈的求新求变的精神,不愿意把自己过早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这就说明你是希望能够不断超越旧我的。

这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当年很多人对农村的一些大家认为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嘲讽他晚熟,间接说他是一个傻子,但他实际上在装傻。他可能装几十年,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一种乐趣,而且得到装傻的利益:有的事一说是傻子干的,大家都原谅他;同样一句话,我说了可能引来很大的灾祸,这个晚熟的人說了,大家可能不会当真。当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出现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时,他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没有舞台、没有时机让他展示。但是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时,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在我的小说里就有这样一些人,这也是一个角度。我想晚熟是正面的褒义词,代表了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固步自封的精神。

谈“诺奖魔咒”

诺奖所谓的魔咒,应该是一个客观存在,因为大部分的获奖作者获奖以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客观上的原因,获得诺奖的作家一般都七老八十了,他们的创作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有的人甚至获奖以后没有几年也就告别了人世。但是也有很多作家在获奖之后依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马尔克斯,他在获奖之后还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至今还在被我们阅读的了不起的著作。所以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诺奖这个“魔咒”,现在不好判断,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差不多十年来,尽管我发表的作品不多,但还是一直在写作,一直在做准备,也就是说我花费在案头上的准备工作远比我写这本新书的时间要多。

谈长篇、中篇、短篇

大部分读者,包括很多评论者,都说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长篇来,仿佛才能够证明他的才华,证明他的力量。但是我们也都知道鲁迅也没写过长篇,沈从文也没写过长篇,国外没写过长篇的伟大作家更多,像莫泊桑、契诃夫等等。我们应该承认,长篇小说无论从它的体量上,从它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反映生活的丰富性上,确实超过了中篇和短篇。一个作家当然可以一辈子不写长篇,只写中短篇,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文学的贡献。但是大家也都有一个希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部或者几部好的长篇来。我没有把中篇、短篇和长篇对立起来,我觉得这三种形式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也有一个长篇梦想,我确实还是希望能够在最近几年里拿出一部好的长篇来。假如要写一部长篇也不是特别困难,半年时间一定能写完,我如果要写,肯定写得跟以前不一样。跟以前的艺术水平相比较是不是高?这个很难说,但是故事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使用的语言也有变化,这是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追求的。所以我在努力。

让作家产生创作欲望的,推动他写作的最大动力还是人物形象。有的人说我看到路边的一棵野草产生灵感写了一部小说,有的人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新闻写出一部小说,这种例子都很多,但是最终都还是要归结到人物上来。比如你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案件的报道,这个案件里面的人物或者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触动你,之所以让你产生创作的愿望,之所以让你把这个故事扩展成一篇小说,就在于它激活你头脑中很多记忆,它激活你生活中很多经验,它同时也激活你记忆当中存在的很多你熟悉的朋友。

谈流量

50年前我就很熟悉“流量”这个词。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候高密东北乡每年到了秋天就阴雨连绵,洪涝虫灾,经常听到村头大喇叭里广播今天下午王五水库放下来八百流量,所有男女老少立刻上河堤防洪。所以流量太大会造成决堤,决堤的话村庄淹了,房子倒了,牛羊也死了,庄稼都涝死了,流量太大会造成灾难,当然这是大自然当中洪水的流量。至于网络的流量太大会不会带来某些负作用,这个我不太好说,因为我的流量很小,所以我不担心,也没有体会。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晚熟魔咒诺奖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晚熟
晚熟
晚熟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沉睡魔咒之谜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晚熟脐橙映峡江
魔咒魔咒快走开
露肉季到!解除显胖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