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围观现象

2020-09-10 11:55王琦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围观网民舆论

王琦

1.网络围观的含义界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但在人们获取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苦恼。互联网像就行无影去无踪的“监视器”,无时无刻窥探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在这一显著特征下,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也逐渐接轨。网民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事件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对事件的转发、评论等,进而引起普罗大众的关注,将事件热度推向高潮,经网民一番“炒作”后对事件的发展进程、真实性等产生影响,最终用默然的眼神达到“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结果。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网络围观。

2.网络围观的特征

2.1.参与场所的虚拟性

网络是虚拟场所。在围观的过程中,并没有像现实生活中这样直接参与,参与的是自身情绪、看法等。由于虚拟朋友的呼应和支持,让网民更加容易产生集体感和归属感 ,最终逐渐形成庞大的“舆论群体”,对事件的发酵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2参与群体的无组织性

网络围观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无组织团体。这些自发群众通常会在事件热度降低后而不约而同的“散伙”,默默消失于茫茫人海。或许他下一次出现会是下一个事件到达热度高峰之际。因此,这些围观者彼此独立、互不关联。

2.3参与对象的破坏性

由于网络围观参与者投入的是他们自身的情绪、关注等,如果事件的发展方向与他们的期望相悖,个人的情绪受到破坏。尤其是进入虚拟世界,在“志同道合”的盟友情绪的影响下,使得人更加敢于发泄。由此,在网络围观中,往往少不了肆意诋毁、无理谩骂等现象。

2.4参与过程的短暂性

网络围观的周期通常比较短暂。由于人性的浮躁和没有耐性,人们通常对事件的关注存在关注起源而不关注结果或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的现象。随时间的冲蚀、记忆细胞不断更新,他们大脑所能容下的不过是近期最火事件。

2.5参与事件的复发性

网络围观有复发性。人具有一种自主关联的本能,当一件相关性质事件的曝出,通常会激起人们对过往事件的再次探讨,从而将原本沉没的事件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围观

3.1 从众心理的驱动

从众心理本无褒贬之分,但不幸的是从众往往沦为盲从。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则是盲从的开端。“十围之木,始生如蘖”,世间万物都遵循由小极大规律,从众心理的驱动促进“吃瓜群众”不断增多,最终形成庞大的网络围观体。

3.2 好奇心理的驱使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好奇或是无聊、或是试探、又或是胡乱猜疑。常言道:“好奇害死猫”。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态度,做到正确认识好奇心。

3.3看客思维的固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是无动于衷的,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看客认为他们只是看客,殊不知他们的麻木与无知也是事件发酵的催化剂。

3.4复杂情绪的宣泄

网络的虚拟为围观者提供了隐蔽的宣泄场所。在虚拟场所中,宣泄者偏激见解的释放使得他一时痛快,并误认为自己遇到志趣相投的同伴,得到他的认同与重视,从而更加乐于宣泄。

4.在网络发达的大环境下,应该怎样正确引导网络围观舆论导向

4.1提高网民素质、强化网络安全

网络围观的主体是网民。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网络围观”问题就应从网民开始。肆意谩骂、恶意诋毁都是网民素质底下的体现。低龄的叛逆与学历的限制都使得网民素质偏低,从而导致各种偏激言论。其次强化网络安全,让如影随形的网络安全问题岁朘月耗。从教育入手提升网民素质是基础,强化网络安全是辅助。两者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4.2开展及时评论、驳回反面声音

由于互联网没有明确的范围限定,这导致了它的传播机制大大不同。它的传播速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甚至來说,网络传播速度可以与光速堪比。在反应如此之快的环境下,开展及时评论,禁止偏激、无效信息的泛滥是重要措施。围观群体的初衷也是希望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真相。因此他们更加偏向于主流媒体甚至事件的涉及者及时发声。其次驳回反面声音也是措施之一。此反面非彼反面,此处的反面声音并不是指绝对对立的声音,而是代表广泛极端、偏执的声音。每年因为这些偏激言论导致抑郁、死亡的例子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将刻不容缓,网络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创建一个更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

4.3严格审核信息、确保真实有效

由于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网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往往是包罗万象。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引来网民对事件的不同看法。一孔之见、一叶障目这样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油然而生,最后却模糊了真相,形成非理性围观。互联网无法避免信息的碎片化特征,但可以避免无效、不良信息的传播。据人民网报道,2020年6月12日人社部官网发布公告,拟增设“互联网信息审核员”工种,可见信息审核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我国《互联网信息发布制度》明确指出禁止散布谣言、编造和传播假新闻,侵害他人权益等。 网络的开放不等于网民的放任自流。因此在实现网民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的同时必须保证所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根据言论自由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此处的自由并非绝对自由,任何挑战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言论都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通过把关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真实有效,从而为网络围观提供更健康、更有效的舆论基础。

4.4加强舆论监测、正确引导舆论

在保证信息来源的同时也要保证信息传播过程能够照章办事。建立快速高校的舆论监测机制,实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动态、传播方向、以及变化趋势等。通过监测,有效避免因处理不及时而导致错过危机黄金处理期,从而使得有失偏颇的言论铺天盖地。由于网络传播速度非常之快,所以监测一刻也不能懈怠。舆论的监测不仅要做好实时的工作,也要做好预判舆论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网络信息的冗杂使得监测、管理过程都十分困难,因此做好事前准备也是保证舆论能够按正确导向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等方法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舆论监测体系。如今,“网络围观”的盛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舆论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为了围观而围观,我们必须要站对立场,理智清晰地对待网络围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网络围观[Z].2020.11.10

[2]豆丁网.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Z].2016.07.06

[3]人民网.合格的“互联网信息审核员”需要具备哪些特质?[Z].2020.06.12

[4]百度百科.互联网信息发布审核制度[Z].2019.02.08

猜你喜欢
围观网民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朋友圈,欢迎围观
The Easter Parade
奇葩百分百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