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与创新谈山东木版年画

2020-09-10 07:22王传东
摄影与摄像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山东木版年画的历史就很悠久,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山东木版年画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辐射到青岛、聊城、枣庄等地,以色彩对比强烈、造型质朴醇厚、题材广泛、形式繁多、工艺技术完备、产量高、销量大而著称于世其中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本文以山东的木版年画为例,谈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木版年画;匠心精神;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力的体现。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当时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依靠口授身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精湛的传统技艺濒临灭绝,木版年画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关于非遗的保护政策,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分层级的保护体系山东木版年画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1]。

山东木版年画的历史悠久,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山东木版年画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辐射到青岛、聊城等地,以色彩对比强烈、造型质朴醇厚、题材广泛、形式繁多、工艺 技术完备、产量高、销量大销量大而著称于世,其中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通俗地谈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造型夸张,构图饱满,画面有意突出人物的面部,并夸张形体,突破了现实中人物体态比例的限制,使构图看上去具有充实感和热闹气氛;二是想象自由,象征寓意, 杨家埠的年画创作有句俗话叫做“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 就是怎么好看怎么画,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得形神兼备、别开生面,同时还要借助画面中的形象、谐音等,将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寓意其中;三是色彩鲜明,图文结合,就是充分利用紅、黄、黑、绿、紫五种主要颜色,造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比强烈、造型质朴醇厚、题材广泛、形式繁多、工艺技术完备、产量高、销量大而著称于世,其中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通俗地谈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造型夸张,构图饱满,画面有意突出人物的面部,并夸张形体,突破了现实中人物体态比例的限制,使构图看上去具有充实感和热闹气氛;二是想象自由,象征寓意, 杨家埠的年画创作有句俗话叫做“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 就是怎么好看怎么画,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得形神兼备、别开生面,同时还要借助画面中的形象、谐音等,将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寓意其中;三是色彩鲜明,图文结合,就是充分利用红、黄、黑、绿、紫五种主要颜色,造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塑造出鲜艳夺目、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有的年画还配以文字,制作成“诗配画”形式,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知识等。所以,山东木版年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教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山东木版年画是中华古老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我在工作当中实地走访了许多山东木版年画

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有的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聆听了他们的传承故事,现场记录了他们的技艺操作,用文字、图片、视听等手段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出版了《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技艺丛书·木版年画技艺》。在此期间,如何使传统手工艺得到真正地传承,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今重现活力,进一步发展、创新,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非凡匠心铸就年画之美

木版年画传承人倾心的专注,精湛的技艺,持之以恒的努力成就了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这种匠心精神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敬畏和颂扬。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老先生为例,他现在已90岁高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老人现在依然很健康,在谈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和他的从业经历时老人兴致勃勃。谈话中我了解到杨家埠的年画手艺始祖是明朝初年的杨伯达,杨洛书的技艺是祖辈手艺的代代传承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分朽稿、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耐心、精细,其中雕版是最关键的。为了保持传统木版年画的样子和韵味,这些年杨洛书始终坚持手工刻版。他说,刻版的窍门是“刀头具眼、指节灵通”,也就是说刀头要灵活,尤其是手指,全靠它们控制刀的走向和力量。杨洛书的手指关节比我们常人都大,都鼓起了疙瘩,这是因为常年过度使用指关节,造成了劳损。常年刻版,他的右手已经变形,好几个手指都不能随意弯伸了,手指关节肿胀隆起…在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木版年画的从业者都有这样那样的“职业病”,但正是他们的坚守,才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工匠精神,正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完美追求的精神理念。他们对自己从事的手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追求技艺的至臻至美,在追求技艺的道路上永不止步。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匠心精神使得非遗得以传承。也可以说,匠心精神是非遗传承中最核心、最持久的力量。

二、漫长艰辛的发展之路,非遗保护带来新的生机

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杨家埠杨氏木版年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年画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到了康熙年间,年画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后期,村里的画店发展到了80多家。杨家埠木版年画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年画人才辈出,杨家埠木版年画曾行销大半个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画店停业。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2]。

新中国成立后,木版年画也迎来了春天。1951年11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进驻杨家埠,举办新旧年画展览,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会。1953年至19

58年,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年画业受到冲击,年画生产停止,年画资料、原版大部被毁。1976年“文革”后木版年画开始复苏,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 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

山东木版年画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了许多挖掘、抢救、继承、弘扬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1、木版年画大都是师教徒学的方式,全靠师傅口传心授,一招一式耳提面命地教。

目前许多木版年画老艺人已是垂暮之年,加之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所以一旦这些老艺人离开人世,  许多“绝活儿”将会绝迹;2、木版年画不应孤立地发展,山东是文化大省,其中与木版年画相通的民间艺术有剪纸、风筝、花布印染、木雕、核雕等,木版年画只有与这些民间艺术相互借鉴,才能寻求持续健康地发展; 3、木版年画从业人员文化、艺术水平偏低,缺乏創新能力, 年画题材缺乏新意;4、画板及古年画保存条件简陋。在采访老艺人杨洛书的年画作坊时,我就看到许多画版堆放在作坊的一角,保存条件十分简陋。

自2003年以来,潍坊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在中国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销售及相关的行业习俗与口传口诀进行了全方位的普查和抢救,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2006年5月20日, 杨家埠木版年画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来,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为重点,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潍坊国际风筝节的拉动,从做好木版年画挖掘保护、办好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等方面入手,精心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如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地主要以西杨家埠村为主,并辐射周边村庄。西杨家埠村曾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誉。目前该村仍有近百户从事年画印刷,年产年画2000余万幅,远销省内外和几十个国家与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3]。

三、创新发展是未来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提倡保护非遗的同时,强调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保持创造力和活力。在木版年画的保护过程中,要以提升现代生活品质为目的,要以创新谋发展,要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推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这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只靠非遗传承人个人,没有理论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支持是很难完成的。现在山东木版年画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式操作,经营好了可以维持生计,经营不好就只能关闭另谋生路,这使得很多家年画店出现断代失传。在山东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创新过程中,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殿英作出了突出贡献。张殿英从事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工作50余年,他为了研究和传承这门民间艺术,开始走访当地的民间年画艺人,并从理论上思考和学习木版年画的传承技术。在清乾隆时期,就有一种年画叫“金童子”,即印金年画,后来失传了。他通过查史料与寻访老艺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试印成功失传的印金、粉印和拱花,全面恢复了古代年画的印制技术。他还解决了年画表褙跑色的难题,印出泡在水里不掉色的年画。2004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张殿英的”保护木版年画三大件”--手工木版水印《山东潍县年画》、年画长卷《农家乐》和《年画工具百宝箱》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如今, 他把木版年画技艺传授给儿子张运祥,继续木版年画的传播和创新工作。张运祥尝试制作木版水印手笺,这是用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在木版年画的印制方法的基础上,与水墨画的手法相结合印制出介于年画与手绘之间的一种特殊效果,可以在同一色版上刷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色彩效果,使水印出的作品效果每张都不一样,使每件作品都是孤品。他还在年画的载体上进行创新,尝试用 布印制年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为年画走进现代家庭装饰、时尚手袋、时装等打下基础。另外,木版藏书票设计创作也是他的创新之一。近年来他和他的助手、学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共同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努力进行现代新年画的创作、推动新年画雕版、印制、推广等系列活动[4]。

宗家庄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平度宗家庄木版

年画研究会会长宗成云,虽已是70多岁的老人,在木

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上依然热情不减。他在延续木版

年画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推动木版年画

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旧版的保护、翻新、改进、再

创作等手法推陈出新,力争通过多种途径使宗家庄木

版年画技艺传承下去。他认为,创新是年画谋生和发展的唯一选择。从前几年开始,他便对木版年画进行了创新,首先选出符合当今人们审美观、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新题材,采用“半印半画”的手法,还兼顾使用国画颜料,不但图案是新的,而且通过改变工艺技术,画面更加细致、精美,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所以很受欢迎。近些年来,他不断创新、改进创作,先后创作了《二十四孝》《一百单八将》和《青岛老建筑》等作品。

近期,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提出以“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为理念,鼓励“新创作、新作品、新应用”,推动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由此看来,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其继承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继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才能应对时代的需要和挑战,最终实现其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目的。只有这样,民间木版画艺术才能进步和发展,成为世界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潘嘉来,吴自立.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J].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08).

[2] 王巨山,王永海. 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故事传说)[J].

文物出版社,2010(04).

[3] 张殿英,张运祥. 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0).

[4] 王传东. 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技艺丛书 木版年画技艺[J].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05.)

王传东

教授、艺术硕士;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9部 ;

获中国高教摄影学会“中国摄影教育德艺双馨奖 ”

2018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

中国高教学会摄影专业教委员会副主席 ;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济南影视传媒学会主席。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