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辉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随着体育目标的更新、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已经在全国不同高校进行了一定尝试(如深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鞍山师范学院等)。由于不同学校间存在地区、教学条件、师资状况、行政干涉等各方面差异,所开设俱乐部形式不一,各具特色。从严格意义上讲,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缺乏总体理论与实践验证,值得投入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研究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日臻完善、规范、形成体系。
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美,亦称总会,为社会团体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1 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1.1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迫切需要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参加体育活动,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1.2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每年度上什么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有固定的教学计划。而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两种教学模式从教与学的主动性看,傳统的教学模式主动权在教师、在学校。学校规定上什么内容学生就得上什么内容,学校规定什么时间上就得什么时间上,学生无可选择,一切按规定进行。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则主动权较多的为学生所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
1.3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人文教育薄弱、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狭窄,教学方法过死、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缺乏创新,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宽度,无法赋予学生更深、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严重制约着大学体育效能的发挥与实现。
为了适应大学体育工作品质与功能作用的提升与实现,本研究以构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体育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大学体育特点,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进程。
2 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
2.1 指导思想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模式,突出学生爱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达到增强身体素质、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
2.2 教学特点
(1)坚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实行开放式教学。俱乐部制的实施能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重视全面发展。主要以学生的主体需要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项目多样,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内容、时间。
(2)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俱乐部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按照学生的运动水平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偏重竞技技能、技术的学习,而对学生身心健康锻炼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突出了体育促进健康的本质功能。俱乐部模式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活动规律,结合教育规律,突出体育的本质功能,使体育课既坚持了体育的规律,保持了体育教学的性质,又突出了体育课的活动性质,适应了社会、学生的发展需要。
2.3 操作
俱乐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采用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方法。
体育理论知识传授形式要灵活多样,开设健身和健康理论课、体育保健课、体育欣赏课,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讲座。通过网络开展体育理论的讲授,学生通过观看具体技术动作分段讲解、技战术演示和一些精彩的比赛,有利于死板的理论知识被学生理解吸收。俱乐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负责辅导、纠正错误,向技术骨干传授教学经验,帮助提高其教学、组织水平,以达到提高整体俱乐部水平的目标。
2.4 构建条件
(1) 合理、健全的组织结构,完善的运行机制
按照体育俱乐部建设实际需要设立职能部门,明确各级管理部门、人员的任务、职权范围,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其组织结构,如主管体育工作的院长负责俱乐部总体计划的制订,督促各俱乐部工作和协调俱乐部和各部门、院系之间的关系等;体育部主任负责俱乐部的工作安排,督察俱乐部的设计执行情况;各俱乐部主任负责俱乐部各项工作计划进度的安排,检查各教师的工作执行情况;各专业教师完成好本职的工作计划,建立学生的相关档案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在体育部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有自我管理俱乐部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2)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建立“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体系,尊重学生健康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体育课程建设。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场地条件,适当增设一些体育项目,如拳击、跆拳道、定向越野、攀岩、太极拳、棒球等项目引入教学课程,拓展选项空间和学生人数的分流。
2.5 教学评价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不应定得过于死板,考核内容标准应根据不同层级的班级采用不同的起评分。考核评价不仅包括专项技术,也应参考学生参加锻炼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步幅度、组织与实践能力等。通过多种方法、手段综合评价,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3 结论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体育俱乐部,自主选择指导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打破了自然班的界限,跟随个运动俱乐部自主活动,掌握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和爱好,为终身锻炼、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