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打破了娱乐类综艺独占市场的局面。但是,有些文化类综艺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分析由同一家公司制作收视差别却极大的两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与《见字如面》,分析节目呈现中叙事话语的异同,从而对以后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制作有一些启发。
关键词:叙事话语;文化类综艺;视听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92-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输的速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出现在了互联网电视中,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越来越缺乏创新性的综艺节目,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得各种综艺节目的质量参差不齐。一档好的综艺节目,在这个各种综艺节目产出过剩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一档综艺节目有其特色与风格,而奠定一档节目的特色与风格的是其叙事话语结构。综艺节目的叙事话语结构,决定了一个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与情感的基调,在最后影响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同时综艺节目与电视剧相比时长较短、剧情轻松,与电影相比能够随时随地直接进入状态、更具有随意性,因此这就对综艺节目的叙事话语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来,各式明星真人秀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获取碎片化的焦虑。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到2020年即将播出的《我在颐和园等你》,文化综艺类节目一直受到观众喜爱,彻底打破了娱乐类综艺节目独霸市场的格局,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日渐兴盛。而文化类综艺节目独特的叙事结构,也对良好的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一本好书》与《见字如面》是比较受欢迎的两档节目。根据豆瓣的评分显示,《一本好书》第一季的评分是9.3分,第二季是9.2分;《见字如面》第一季的评分是8.9分,第二季9.3分,第三季9.2分,第四季也是9.2分。这均超出同时间段的综艺节目评分许多。这两档节目都是由实力文化制作的,然而播放量却是天差地别。《见字如面》的第一季,据腾讯视频播放量统计,最高单日播放量达到1.3亿,而第二季更是达到首播2亿,总计4亿的播放量,第三季超過3.6亿播放量。但是《一本好书》第一季24期总播放量才达到1.1亿,与同公司的《见字如面》相差甚远,同时目前为止《一本好书》只有两季,而《见字如面》已经发行了四季。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两档节目都有口皆碑,但是播放量却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通过观看节目发现,两档节目的叙事话语结构完全不同,对两个节目的叙事话语的评价也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观众对《见字如面》的叙事话语结构比较接受,好评较多,而对《一本好书》的叙事话语结构的评价就是呈两极化,差异较大,褒贬不一。有人支持《一本好书》这种综艺节目新的叙事话语结构,给予观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但同时也有人批评,认为这档节目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场景式叙事与陈述式叙事
不同的叙事表达会影响受众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尤其是对综艺节目这种快节奏的节目呈现方式而言,不同的叙事会出现不同的传播效果。
《一本好书》运用沉浸式场景叙述方式,将书的内容用话剧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每期节目是由3个部分构成,有两个演播厅。背景介绍是以图片或者旁白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简单介绍本期节目的作者与写作背景[1];然后进行现场表演,用话剧的形式,呈现书的精彩片段,舞台是360度环绕式[2];而主持人与品书人在另一个演播厅,从专业的角度对书的内容进行解读。节目是想用这种场景式叙事吸引观众继续阅读书的内容。
《见字如面》则是运用陈述式叙事。每期节目选出的信件,大多出自名人佳作,既有饱含温情的家书,也有道不尽爱意的情书,更有说不尽情谊与友人互诉衷肠的书信,同时还有大家们的闲情随笔,邀请一位嘉宾进行现场读信。节目运用的是陈述式的叙事方式,向受众呈现节目的内容。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下,电视不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大多是人们玩手机的背景音,因此陈述式的叙述方式能够满足受众“一心二用”的需求。同时,节目内核的不断升级,在第四季的《见字如面》,第一期《艺文志》不单是简单具有关联的信件,而是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不只是质疑表面的金钱作祟,更是在提示我们整个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精神的危机,努力实现一档文化类节目所应具有的警世作用。
二、叙事话语的简与繁
一档节目的呈现,不仅包括语言画面这种有声动态的传播,还包括其叙述话语建构的传播。文化综艺类节目由于特殊的节目定位与话语形态的选择,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室内录播的形式,这就对节目叙事话语的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叙事话语的建构会为受众呈现不同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传播效果。
《一本好书》利用舞台设置、场景式布景和辅助LED电子屏等多种视听呈现方式,构建多种视听合一的虚拟场景,给予受众沉浸式观看体验。采用室内舞台演绎经典作品,环形舞台,中间的圆形空间为现场观众席,环形舞台上搭建主场景和分场景[3]。运用舞台设计代替文本的叙事场景,运用简单明确的视觉语言给予受众直观的背景介绍。同时,节目通过参演嘉宾的情态语言与身体语言进行叙事视觉化呈现,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书中各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悲惨世界》中,当舞台灯光打下来,观众看到衣衫褴褛、拄着拐杖、被四处驱赶的一个乞讨者形象,就能立马认出这是该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根本想不到他就是演员王劲松。他佝偻着身子,四处被驱赶,唯唯诺诺而又充满戾气,被演员直接地演绎出来。华丽的舞台布景与演员神态情感动作的展现,使观众直接接受节目传播的内容,沉浸其中,看完一场节目会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需要受众沉下心来用心观看。在这个碎片化的快传播时代,这是不利于节目传播的,所以《一本好书》才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与《一本好书》相比,《见字如面》的叙事话语建构就显得十分简洁。与《一本好书》复杂华丽的演播場景不同,《见字如面》演播场景十分简单。在嘉宾演绎的第一个现场中,只有读信人站在舞台中央,加上一张讲台、一只话筒还有一封充满故事的书信,整个舞台再无其他,深色的背景与暗色的舞台灯光向观众诉说穿过光阴那尘封许久的故事。专家解读的第二现场中,一位主持人、两位嘉宾围着一张圆桌坐下,简洁的背景,紧扣节目的简洁话语建构。节目的情感蕴藏于信件中,通过嘉宾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表达,向受众传递不仅限于信件本身的内容,用书信呈现出那些值得让受众知道而又有意义的书信背后的故事。读信人大多是专业出身,台词功底深厚,情感充沛,语气得当。读完信后,也无多余的动作与言语,深深一鞠躬,转身离场,给予观众无限遐想。简洁的舞台、专业的读信人,正如导演关正文所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4]。节目邀请的嘉宾都在业界口碑较好,一直具有正面形象,同时与节目定位相符,台词功底深厚,语言饱含情感,能够将信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见字如面》这种极为简洁的叙事话语结构,给受众一种焕然一新的观看体验,不需要过多的舞台效果,只需要简简单单,便能牢牢地吸引受众的注意。
三、专家解读诉说传承
《一本好书》与《见字如面》节目整体是以嘉宾演绎和专家解读相串,这是两个的共同之处,也是两者的特色。在第二现场,主持人具有良好的控场功底,能够与嘉宾形成很好的互动,专家大多处在一个高语境的状态,需要主持人对专家的话语进行深入的解读,将其表达的语言重新编码并传递给受众,通过主持人对专家话语的重塑,实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从而使节目拥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一本好书》与《见字如面》都是两个演播厅构成的一个节目,合理建构演播空间,将文字的叙事话语,重新建构成新的舞台表演形式,从而使不同层次、年龄、喜好的受众得到合理的引导,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与增强用户黏性,为节目品牌的延续与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同时,节目的环节是独立的,这样正迎合了受众碎片化观看的习惯,更适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这是这两档节目都饱受好评的一个共同点,也是节目雅俗共赏、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见字如面》与《一本好书》都是新时代语境下优秀的综艺节目,节目的背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的认同,在挖掘优秀文化的背后,是对符合中国特色的本土综艺节目品牌的探索,更好地实现文化自信。在叙事上讲好故事,在空间建构上探索最适合文化类综艺的方式,尽力传播优秀的文化,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但一直在探索综艺节目的新形式,尽力实现娱乐表达与价值引领、开拓创新和继承传统之间的平衡,可以使综艺节目有更好的发展。真正优秀的文化节目,能够引导我们思考,使我们享受思考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蒋丽莉.从《一本好书》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3):251-252.
[2] 汪素玲,刘成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多重叙事与视听传达——以《见字如面》第三季为例[J].东南传播,2019(10):128-130.
[3] 王悦.模式设置与叙事构建:一本好书演绎一出好戏——浅析《一本好书》的创新之处[J].视听,2019(09):53-54.
[4] 黄鎔,秦耀华.“培养”传播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综艺栏目《见字如面》[J].传播力研究,2018,2(32):17-18.
作者简介:高燕博(1995—),女,安徽宿州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