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摘要:结构健康监测和无损检测目的是缺陷的识别和定位分析。对于超声导波缺陷检测,关键是要探讨导波与缺陷之间相互作用时的散射特性。利用边界元和模态扩展相结合的方法(BEM-NEMT),本文探讨Lamb波与不同类型缺陷间相互作用的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分析模型缺陷的尺寸和锐度、不同激发频率和入射模态、缺陷的几何对称性等对Lamb波散射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为各零部件(如内燃机)缺陷的识别、检测模态和频率的选取提供依据,降低研制周期和成本,从而提高产品性能、功能得到一定的价值效果。
关键词:Lamb波;缺陷;散射;无损检测
0 引言
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缺陷回波的原始信号和周围的噪声掺杂在一起,被噪声所污染,有用的缺陷信号不能很好的被辨别出来,所以在检测中信号处理十分重要[1]。不同类型和尺寸的缺陷所产生的回波信号不同,其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的缺陷对结构的安全性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结构的失效(如裂纹),有的则几乎不影响结构的正常运行[2]。所以,缺陷的识别和定位分析是信号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所熟知的Lamb波,是板结构超声无损检测中一种常用的超声导波。在对板结构进行健康检测和无损检测时,讨论Lamb波与不同缺陷类型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BEM-NEMT法对Lamb波与几种不同的缺陷类型相互作用的散射特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板结构无损检测中缺陷的识别、模态和频率的选择等提供技术支持。
1 理论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界元与模态扩展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简称BEM-NEMT方法。该方法采用边界元程序,与模态扩展技术所得到的边界条件相结合,对问题进行联合求解。本文从含有缺陷的无限长板中,取出带缺陷部分的局部区域作为研究模型,我们知道波动问题在傅里叶变换域中的边界积分方程为:
2 程序实现
由于求解方程比较复杂,本文编写程序协助求解,实现程序结构分为三部分:一是所需参数的输入;二是系数矩阵的计算和方程的求解;三是导波散射图的绘制。具体的运行过程见图1。
3 数值结果分析
数值模型采用1mm厚的钢板,其中兰姆常数为118.8Gpa,横波波速3200m/s纵波波数5490m/s,分析模型件图2,反射系数和频率关系曲线示意见图3。
3.1 自由端边界
分别用反对称模态A0和对称模态S0作为入射波,来探讨Lamb波与自由端的相互作用。
在第一截止频率之前,RA0基本保持在1.0左右,RS0为零,这说明入射模态A0没有发生任何的波形转换。而当频率超过第一截止频率时,A0模态發生了波形转换,部分能量转换为A1模态,RA0先迅速减小,而此时RA1最大。之后RA0逐渐增大,RA1逐渐减小,而RS0始终为零。值得注意的是RA0和RA1随频率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这满足能量守恒原理。在自由边界处的入射模态S0没有发生任何的波形转换,S0模态为波导中的主导传播模态。
3.2 表面三角形缺陷
入射模态A0的反射RA0和透射TA0随频率的变化不是很明显,RA0随频率先增加后减小,TA0随频率逐渐减小,减小幅度很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并入射模态A0发生了波形转换,部分能量转化为S0模态。入射模态S0模态的反射RS0和透射TS0随频率的增加分别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这与A0模态入射时所表现的趋势不同,随频率的变化幅度很大,这说明对于三角形缺陷S0模态比A0模态更敏感。
3.3 内部缺陷
入射模态A0发生了波形转换,转化幅度不大,A0模态的反射和透射变化趋势相反,一个单调增加,一个单调递减。而转换模态S0的反射和透射随频率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基本随频率的变化呈递增趋势,增加幅度很小。入射模态S0的散射随频率变化不很明显,透射TS0的变化区域平稳,反射RS0的变化稍有起伏但幅度很小,同时转化模态A0的散射随频率的变化也很微小。这说明A0模态可以用来辨别边界缺陷和内部缺陷,而S0模态则不适合。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对导波与不同种缺陷类型的散射特性的理论基础和数值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表面边界和自由边界关于中性轴的非对称性,会引起对称模态和反对称模态之间的转换;而入射模态一旦超过它的截止频率,就会转换为其他模态,如自由边界模型中A0转换为A1模态,并且入射波的反射随频率减小,达到与最小值,之后再次增加;②反对称A0模态比对称S0模态更适合用来辨别边界缺陷和内部缺陷;③反射和透射的变化主要依赖于缺陷的锐度和入射波的选择,而次生的转化模态主要受缺陷锐度的影响,此结论与文献[5]得出的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张广明,马宏伟,等.超声无损检测中的缺陷识别与噪声抑制[J].中国机械工程,1999,10(12):1389-1391.
[2]何辅云.石油管道的高速检测与缺陷识别[J].无损检测, 2000,20(5):206-211.
[3]王珅,黄松岭,赵伟.平板兰姆波与缺陷作用边界元仿真实现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8):887-891.
[4]杨德全,赵忠生著.边界元法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
[5]Rose J L. Ultrasonic waves in solid me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6]Rose J L, Zhang W, Cho Y. Boundary element modeling for guided wav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factor analyses in defect classification. IEEE Ultrasonic Symposium, 1998, 1: 885-888.